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坚守教育一线13年成“名人” 转“幕后”设计“多文本阅读”新模式

2018-04-24 10:11:52  作者:  来源:东方今报  参与评论()人

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老师就是聚光灯下的舞者。当表演结束,帷幕落下,你会发现,舞台背后,总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

杨鸿雁就是“幕后工作者”之一——郑州市二七区教研室教研员,只要聊起教育,她的眼睛马上就会放光。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记者李书恒 通讯员邢露

“拼命三郎”练成名师

杨鸿雁是信阳息县人,1987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如愿以偿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父母是当地受人尊重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决心要做一个像父母一样的人。

一位很令她佩服的老师说,要想迅速提高,就多讲公开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逢公开课,课堂上总能看到杨鸿雁的身影。

“可别小看了公开课。当你大着胆子走上讲台,只要你一张嘴,只要一看台下学生的表情,你的公开课质量怎么样,优劣立现。”杨鸿雁说,为了讲好公开课,她在台下不知道要准备多少资料,同时也让她深刻理解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才能把一节课讲好。

一次,两次……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磨炼,杨鸿雁在教育一线一干就是13年。量变到质变,经过13年的锤炼,杨鸿雁老师慢慢成了“名人”。在信阳息县,但凡上级来调研,只要需要讲公开课,杨鸿雁一定会代表全县语文老师来讲课,“杨老师,你上!”也成了一句公开的赞扬。

发现认知症结创“多文本阅读”模式

2010年,正在信阳息县做教研员的杨鸿雁无意中听说,郑州二七区启动绿色通道,面向全国招考优秀教研员。在领导和家人的鼓励下她参加了面试,并且被顺利录用。

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一直在前台被别人当成一道“风景”的她,成了培养风景的人。每天面对的也是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又每天影响着身边的孩子。作为教研员,杨鸿雁在思考,老师们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科学,也最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呢?

“很多老师反映阅读课不好上,学生常常抓不住文章中心点,就认为是学生阅读能力差。其实不然,问题的症结,是我们没有一个科学的阅读模式。”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挖掘,杨鸿雁发现我们处在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氛围之中,也就是在认知和思想深度上出现了问题。

“以《孔子传》为例,认知是阅读的第一步,只需要你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认知之后,需要你更深一步阅读,并广泛搜集资料,拓宽这本书的外延,了解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对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最后,你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完全透彻理解孔子的思想。完成这三步,才是完成了对书的阅读,能够把书中的内容为自己所用。”

在教研室领导和团队的支持下,杨鸿雁完成“多文本阅读”的教研设计之后,这种阅读方式也走到了课堂,帮助二七的广大学生养成了健康科学的阅读习惯。

用杨鸿雁的话来说,“课堂几十分钟,不仅传道授业,更是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学相长,教研也相长。她表示会把这个幕后工作做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

(责任编辑:王一行、耿倩)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