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新学期“课后三点半”难题寻求新突破

2018-03-12 09:58:22  作者:  来源: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孩子们在艺术培训班学习。图/视觉中国


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提供课后服务(托管)的机构,它们的服务从放学接孩子开始。图/视觉中国

在今年“两会”期间,课后服务问题再一次上了热搜。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这一时间差所带来的“三点半难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年来,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都在探索该问题的应对措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学校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开展课外活动

玩皮影戏、学跳集体舞、玩轮滑、花样飞叠杯……每周二到周四放学后,石景山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便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该校课外活动相关负责人杨红表示,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提供相应的社团活动。每学年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1个社团参与。

早在2014年,北京市教委就出台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规定各区县与学校要在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至5点的课外时间,安排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活动,学生可自愿参加。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由北京市财政出钱给予补贴,每年投入5亿元。

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整体来看,除操场翻新等场地原因导致的特殊情况,大部分学校已开展课外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个社团参与。大部分兴趣社团是免费的,在某些学校,机器人课、钢琴课等需要花钱购买相应设备或者支付课时费。

“孩子反馈不好,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丰台区某小学家长徐女士认为,通过购买服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钢琴课性价比不高,“一位老师可能要同时负责几个琴房的学生,一堂40分钟的钢琴课下来,给到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很少。因此,老师也不会太多关注教学细节,更像是孩子的陪练。”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校外教师由于对学校学生不够了解,缺乏教学经验,开展课外活动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学校应适当引导,不做甩手掌柜,协助保证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杨红提到,石景山实验小学的做法是由校外老师负责社团活动,学校会再选派一位助教老师对课堂进行实时监管。

海淀区某小学校长张江(化名)坦言,课程设置如何更接地气、贴合学生需求,提供课程教学的校外师资队伍是否稳定,大校以走班教学还是固定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些都是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时所面临的问题。

大兴区试点弹性离校本周或出实施细则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大兴区提出“课后延时服务”模式,为不能按时被家长接走的低龄儿童给予免费的集中看护,直至晚上6点半。

据了解,这种面向双职工家庭的服务模式在北京实施尚属首次。目前,大兴八小、大兴六小、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北校区3所小学以及大兴一幼、大兴五幼、大兴十一幼等3所幼儿园已完成试点。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