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意大利汉学家鲍夏兰:“在中国的经历培养了我

2018-04-17 10:07:41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近些年,鲍夏兰了解到很多中国的农民工也在写诗,这些作品迅速吸引了她,“他们在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作品又有什么特色。我认为,诗歌里有这些人的智慧与情怀,从他们的作品中或许能看到现代中国发展的一个侧面。”

鲍夏兰对中国文学也颇有研究。李大钊被鲍夏兰亲切地称为“最好的朋友”。1981年,鲍夏兰在北大留学期间开始阅读李大钊的作品,并了解了他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思想见地极具高度和深度。读他的作品,能让你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初的中国。”

鲍夏兰用10年时间将《李大钊选集》翻译成意大利文,让更多的意大利人乃至欧洲人了解这位革命先驱。为了更为精确地翻译,鲍夏兰甚至不远万里回到母校,求助于北大的老师。

“中国有更多的‘文化富矿’等待采掘”

“每年我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国最有名的作家和诗人。”鲍夏兰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透彻地学习诗歌,她再三强调,诗人记录并还原了历史,诗歌是了解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最关键问题的渠道。

“博洛尼亚大学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我要求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中国好朋友,每周至少花两三个小时互学互促。”鲍夏兰幽默地将中国留学生比喻成“有头发的字典”,认为这种交流让双方都受益匪浅。

鲍夏兰把汉学当作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让人知道中国不只有贸易和商业,有更多的‘文化富矿’等待我们去采掘,不能只学习语言,还要学习中国文化。”

鲍夏兰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育了一大批汉学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她现在也热衷于帮助愿意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年轻人和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年轻人开始翻译包括古代诗人在内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些人把这些作品发到网上,看到好的我会利用自身的资源、联系出版商帮助他们发表,一来让中国文化和文学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二来不能冷落了年轻人研究中国的热情。”

平日里,鲍夏兰会通过各类文章、报刊以及网络来了解中国。鲍夏兰一次次从中国不辞辛苦将大量中国图书背回意大利,其中很多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书,有文学著作、历史传记、插画绘本等,“这些书是学生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书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鲍夏兰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中国,待上三四个月,她认为“理解中国,需要做调查”。明年鲍夏兰就要退休了,退休后的研究计划,她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的,“当务之急,是再去一趟中国,找农民工聊聊他们的诗。我很期待!”

(本报罗马4月15日电)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6日22版)

(责任编辑:王一行、于慧平)
关键词:意大利 汉学家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