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情系西部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2-08-26 16:08:35 来源:健康报

□ 本报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马昕 胡珺

“组团式”“以院包科”“输血变造血”,这些是支援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热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安排全国三级医院进行持续不断的医疗人才接力,从工作理念、体制机制、专业能力等各方面对受援医院进行帮扶,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培育“立得住”的医疗机构,让各族群众在本地就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还要努力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在西藏日喀则,医生被称作‘安吉拉’,听上去有些像英语‘Angela’(天使)的发音,恰与医生的职业别称‘白衣天使’呼应。”援藏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乐飞主治医师说,这个特别的称呼,让自己深感重任在肩。

2019年,乐飞出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信息化建设。他看到许多患者在缴费窗口紧张地数着现金,既不安全,也不便捷;于是,他提议推进智慧服务系统建设,改变患者没带现金就无法看病的尴尬现状。历时一年余,该院每个缴费窗口都开设了线上支付服务;最新上线的“掌上医院”移动端服务系统,支持就诊前预约、就诊中支付、就诊后报告查询。“智慧医疗终于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落地了。”乐飞感慨。

援藏之前,瑞金医院领导告诉乐飞,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需要一位擅长科教管理的副院长,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研究、会教学,才配得上“医师”的称呼。

“我主张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出台了一揽子7套管理方案全面服务临床科教工作,比如建设科研教学管理中心信息化平台解放人力,开放云图书馆方便查阅中英文文献。”乐飞说,播种的过程是艰辛的,但随之而来的收获却是喜悦的。不到两年时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获批4项国家专利,立项31项科研课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从原来唯一的全科基地,拓展到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全科在内的综合基地。

说起“藏族微笑”,很多人都会想起丁真的一口皓齿。但在口腔医生陈立看来,西藏居民的牙齿并非都这般健康,“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自治区各年龄阶段的口腔疾病,如龋坏、牙周病等,发病率高,诊治率低,尤其是大量缺牙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修复治疗,不仅影响口腔颌面部美观,更有损咀嚼功能,甚至危害全身健康”。202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次提出引进口腔修复专家的请求。经报名遴选,陈立踏上了援藏之旅,成为该院第一位组团式援藏口腔医生。

进藏后不久,陈立就开办了口腔健康科普宣教云课堂,运用大量临床病例资料和三维动画向当地居民讲解了牙体牙髓疾病、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以及牙齿缺失后不修复的严重危害。在发现当地两名种植手术医生均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陈立便鼓励他们开展有难度的手术,并为他们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固定修复、口腔美学及口腔种植三大模块。渐渐地,手术教学从“老师主刀,学生配合”转变为“学生主刀,老师配合”。

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当地不具备治疗技术和条件。鉴于此,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还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搭建起口腔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平台。那曲市的崔成卓玛曾被颌面部畸形、无法张口、咬合紊乱等口腔问题困扰近20年。经远程诊断,她决心赴京就医,陈立很快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益教授团队取得了联系。历时10小时的手术,卓玛的面部畸形及睡眠呼吸障碍得到了解决。考虑到卓玛一家的经济状况,院方还在治疗费用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免。

陈立说:“很幸运参与援藏这项伟大工程。身处高原,除了努力呼吸,我还要努力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再过几个小时,就要见到儿子了。他快12岁了,以他的年龄和心智,已能理解我为什么来到这里。这次,他亲自‘视察’妈妈的工作,我要对得起儿子的夸耀和等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马扬副主任医师在7月15日的援疆日记中写道。3月31日,她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第十批第三期援疆医疗队奔赴新疆和田,担任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和田春日的沙尘所及之处皆一片昏黄。初来和田的马扬曾想:“和田不是缺儿童保健医生吗?现在我们援疆医生来了,都来找我吧,我加班加点。”后来她才发现,自己所在的妇幼保健院今年刚从“站”升级成“院”,临床服务起步艰难。当地百姓保健意识淡薄,孩子非重病不求医,导致一些轻症拖成了重症。对于孩子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神经发育是否正常,营养摄入是否均衡,家长几乎没有概念。

迷茫之中,马扬通过基层义诊、日常看诊、健康宣教,逐步清晰了帮扶思路。“我开始留意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的9名医护人员,他们对儿保事业充满热情。”马扬说,“在后方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的支持下,通过远程会诊,我们教给这9名医护人员关于儿童早期发育迟缓的评估方法,并录制视频给他们反复观看。对于一些好苗子,就送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进修。”当地医护人员进步很快,马扬也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当地医护人员做检查、出报告,她则负责把结果向家长作解释说明,并告诉他们如何干预。

与此同时,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开展了以维护孕产妇和婴幼儿健康安全为重点的“母婴向未来”工程、“幸福母亲”和“雨露春芽”计划,推动建立地区级儿童早期发展中心。“6月下旬,超声骨密度仪、视力筛查仪、听力筛查仪、人体成分仪、康复悬吊设备等硬件设施一件件运进来,陆续填满了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的各个诊室,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马扬说,和田的孩子终于能像北京的孩子一样,得到从胎儿保健、生长发育到心理行为指导、康复功能训练等全流程干预,这是她来新疆最想做成的事情。

在数百公里外的阿克苏地区,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于2021年10月成功实施了当地首例“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术,让开放性骨折和内固定术后感染所引起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免于终身拄拐。这一零的突破,得益于援疆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章相锋主治医师的倾囊相授。

患儿9岁,车祸致其左腿胫骨骨折,术后出现感染。在反复清创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他的胫骨缺损达7厘米。常规的骨缺损修复填充方式不适用,但若不进行有效治疗,左腿将无法愈合,该患儿需拄拐行走。“或可采用‘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术,对其缺损的腿部骨骼给予牵拉,使之生长,逐步达到骨愈合。”章相锋向当地骨科团队讲解了手术原理。如今,该患儿左腿缺损的骨骼已延长7厘米,骨生长矿化良好,进入最后阶段——等待骨接触点端愈合。未来,自由奔跑对他来说将不再是梦。

回忆起初入科室的情形,章相锋记得,第一师医院骨科3个病区的主任接连向他介绍了骨科当前的科室分区、管理模式和人才储备情况。“后来,3个病区的医护人员还经常找我一起探讨各类病例,有些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其间,章相锋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分享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并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自己接诊患者的诊疗全程。开展工作仅两个多月,章相锋带教的4位徒弟就已能独立操作部分骨折手术。章相锋表示:“徒弟能做1台手术,比自己做10台更令人振奋。”

如今,这个心愿终于实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祁连山中部地带,海拔高,光照强,是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科疾病高发地。通常,白内障多发于65岁以后,而在当地则提前至40岁。在不具备治疗条件的情况下,很多人过早地丧失了生活和劳动能力。

作为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援青省份,山东省派出的医疗帮扶团队提出“培育特色科室—组建诊疗中心—成立专科医院”的援建思路。2019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参与援建的鲁青眼科中心落成,陆续救治了近万名眼疾患者。但院长毕宏生仍有担忧:“眼科中心没有自己的手术室,需要依托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手术,这并非长久之计。”

2020年,在山东援青管理组的协调推动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与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将医院原本只有两间诊室的眼科中心升级成为海北州第一家公立专科医院——鲁青眼科医院,并选派山东医疗援青专家团队长期坐诊。开诊当日,援青医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赵圣亚就接诊了76名患者。

“变化是方方面面的。”赵圣亚说,“过去借用其他科室的手术台,即使再怎么调整,有些手术也没法做,现在院内设有3间专业手术室、60间病房,又配备了眼科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等精密的诊疗设备,高难度眼科手术也能做了,医保报销比例也有了提高。”截至2021年10月,鲁青眼科医院累计接诊8700余人次,开展各类眼科手术407例,平均每台手术的费用比三甲医院约少3000元。与此同时,通过“师带徒”、到后方医院跟岗学习等方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培养当地眼科医生8名、验光员3名、眼科护士15名,逐步建立起一支本地的眼科专业技术团队。

其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结缘海北藏族自治州已有8年之久。2014年7月,该院10名眼科专家赴当地开展“大爱无疆·青海光明行”活动。然而,当地医院的窘境令人措手不及:尚未设立眼科,五官科仍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的裂隙灯显微镜,致盲性眼疾无法诊断,更不必说开展手术。幸而,从山东托运来的设备和药品解了燃眉之急。短短两周,专家一行为1000多名居民进行了眼科检查,为36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毕宏生当即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为青海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如今,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