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地市新闻 > 正文

商丘文化与华夏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解码“华夏祖地”

商丘文化与华夏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解码“华夏祖地”
2020-06-16 11:05:26 来源:中华网河南综合

编者按

以一个记者的资历和学养,想深刻、透彻地解码“华夏祖地”,这太有些“蚍蜉撼树”的嫌疑和不自量力。

好在史实的“真相”,都那么渴望有人,哪怕仅以发问或寻访的方式走近她,掀开遮掩千年甚至更久的红盖头,还她清晰、动人的历史真颜。这如同“新大陆”之于哥伦布,“新大陆”不管发现他的人是不是哥伦布,他的确就那样一直等待被发现的一天。

自卢展工书记赞商丘为“华夏祖地”以来,记者受一位敏锐新闻人的提醒和建议,写写“华夏祖地”的冲动自此日益强烈。

记者先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蒋晔先生,他表示“商丘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此后又借此问题咨询商丘师院历史学博士、教授李可亭。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商丘地方史的研究,他表示华夏文化与商丘渊源深远。

商丘文化与华夏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在华夏文化中,商丘文化又有着怎样的核心地位?解码“华夏祖地”,找准入口,定会一路“豁然开朗”。

华夏文化是一个举一千从的大文化概念,它不止局限于中原腹地的河南,而是以河南为核心区辐射周边省份的大中原文化。但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河南将以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当仁不让的文化担当,成为走在最前列的“旗手”。

而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商丘作为大中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解码“华夏祖地”,其贡献将不止于探明又一处中华文明源头,而是其为中原崛起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提供难以估量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华夏族”是怎样一个概念

历史最是一部难以定论的“大书”。尤其是上古的历史,与古希腊等古国探求人类文明起源一样,今天的定论,更多的要依据神话传说,在文明的“化石”中,寻觅可供放大的“蛛丝马迹”。

难以定论,却还要定论,因为“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寄放情感和精神的地方,没有“根”,叶落将何处皈依?黄帝和炎帝并称华夏始祖,“炎黄”便成了民族之根,同宗同族同根的情感认同,黑眼睛黄皮肤的心灵皈依。

但华夏文化,却非黄帝和炎帝个人的历史。而是由其统一华夏族后,一脉延续下来的大汉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文明传承。这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一个举一千从、包罗万象的大学术定义。

华夏族的形成,百度百科上阐释: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文献注释: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夏”《左传》中提到礼仪之大谓之夏。《说文》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所谓的“中国”即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这是与周围的夷狄地区相对而言的。

另有坊间解释:解释“中华民族”,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夏代以前,中华大地各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已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被称为“诸夏”。“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一个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

“华夏文化”怎样解读

百度百科上,华夏文化一词则是从狭义上阐释的:这个概念中,“文化”一词为“人文化成”,重视的只是“人文”。

“人文”来自哪里?来自对天文、地理、万物的观察与感悟而得到的天道、地道的效法。因为伏羲氏当初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旁及万物、近取人身而创造出华夏文化。“人文”主要体现在礼乐政刑之中,尤其是礼乐。所谓“化成”是用什么去“化”、如何“化”、“化”成什么。华夏文化主张“以礼乐为主、以政刑为辅”去“化”;通过教育而使人们潜移默化;礼乐政刑表现为“雅”,而不符合礼乐政刑的则属于“俗”。因此,“人文化成”也就是化俗成雅。

既然“华夏族”不是一个单一概念,给予“华夏文化”的解读,也不再纯粹到只局限于某一段历史,某一个朝代,某一种文化载体。

的确是这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人即汉族人民,通过长期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且这一时期,是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集大成时期,这让中国与同期古希腊等国的文明相互辉映,从而形成了影响世界至今已几千年之久的“文化轴心时代”。

华夏文化的“文”在经典之中,而“化”则把经典与现实联系了起来,至于“化”的成果却弥漫在与人有关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华夏文化之“文”经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时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由此而使华夏之“文”确定下来,成为“天之经、地之义”,“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据和原则。“化”的方法很多,“化”的范围几乎无所不至,因此,华夏文化不再对“化”的范围加以详细区分,因为分不胜分。如同今日各种各样雨后春笋的“文化”,如“丧葬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几乎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了。

而如何更具象地理解“华夏文化”的广泛影响,这从其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上可管窥一二。

华夏民族是一个长期重视以“德”自治、以“德”化人的民族。因此,在道德修养方面,华夏文化始终重视“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心若有私,便不能与物合一,便不能达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朴归真。《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心本无私,要回归自然,就需要自觉地修养。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存其天理、灭其私欲”的过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过程,达到至善的过程,复归于朴的过程。这与华夏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学不仅不相悖,而且互为辉映。

华夏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这一点体现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习性方面,重视把礼乐精神融入进去。如中医的最大特点,就是中药材绝大多数是直接从自然之中而来,不去进行提炼加工。再如中国建筑,强调风水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材料也是以自然之中的石头和木头为主,即使所用的砖瓦是经过人工烧制的,这些砖瓦时间长了也可以再转化为土。再比如衣料采用兽皮、棉麻、蚕丝之类的东西;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一直没有改变过。

在长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华夏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全方位文化。

尽管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来有儒释道,但从汉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它以“仁”为中心,对个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周围的人,要“孝、悌、忠、信”;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则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也是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别。

随着历史的行进,华夏文化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嬗变中,在与周边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和整合过程中得以丰富、完善。随着民族与国际间的交流,它不仅成为中国范围内的主体文化,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而且还通过华人的海外移民带到世界各地。历史上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沿一条路回溯“华夏文化”

以上文字,在解读华夏文化上,仍显得挂一漏万。诚然,“华夏文化”如同一处埋藏很深的矿藏,仍亟待深层挖掘,顺应新时期文化复兴的强烈呼声,和文化创意时代的热情感召,予以传承和创新。这是国人光荣的历史使命,更是中原人不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河南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3000多年建都史,近7万处文物点,140多万件馆藏文物,数以千计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华文明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走向和文化发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铜文化、甲骨文化,儒、释、道等思想文化,无不以河南为圆心向外发散;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教文化、易学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孕育而生。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命题,是立足于中原和中原文化的根本文化地位提出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中原地区是最早进入文明门槛的地方,是历代重要王朝建都之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这是任何其他地方不能取代的。”

2011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一条回溯和探源“华夏文化”的坦途,同样是一条供我们商丘解码“华夏族地”的捷径和阳关道。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