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世界读书日:读书量下降,值得忧虑吗?

世界读书日:读书量下降,值得忧虑吗?
2020-04-23 11:29:59 来源:光明网

世界读书日又要到了,各路读书报告也开始发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全民读书量有所下降,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平均读了4.65本纸质书和2.84本电子书,11.1%国民年均读了10本及以上纸书。这些数据较上年都在下降,仅有四分之一受访者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表示满意。

这些数据似乎让人有点忧虑了,尤其是这样的对比:“成年国民日均接触手机100.41分钟,读书20分钟。”横向一比,我们好像确实是不爱读书了。如果大家真的不读书了,对于以诗书传统自豪的国民来说,也值得为之神经紧张。

不过,仔细观察这份报告,也能看到一些亮点。比如,“听书”成新趋势,成年国民听书率为30.3%,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这或许能解释部分阅读数据的变化:读书,这件原本正襟危坐的严肃事情,正在碎片化塞入日常缝隙。

有意思的是,与“读书量下降”几乎同时段出现的阅读语境是“信息爆炸”。读书不多,却并未妨碍人们获取信息。或者可以这样说,“读书”只是“阅读”的一个子概念,原来读书的部分功能,如获取信息、消磨时间,已经被新闻弹窗和短视频所取代,而且丰富程度恐怕也超过书籍本身。

宋代诗人钱惟演说自己,“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可见后两样“非严肃阅读”,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只能通过读书解决。今天,选择更丰富了,当然对应的后果就是“读书量下降”。

读书量下降,本身未必那么值得焦虑。如果只是把读考研参考书,改成了上网课,也谈不上多大区别。只不过,我们思维上还有一个习惯性的价值判断,即书本阅读意义大于电子阅读,这也是为什么四分之三的人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满意。

其实,把阅读的“鄙视链”拉平,心态能更乐观些。这不过是读书的一些功能,正被其他载体分流。相比于纠结读书量,不如关注一些书籍无可取代的硬核功能。我想这个功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磨炼摧残”。

比如,严肃阅读一般都是痛苦的事。杜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起来确实特别费劲,又是倒装又是活用;《悲惨世界》里美人与敲钟人,就是不会有喜闻乐见的圆满结局,一定让读者所有的幻想破灭。

而这种不迁就读者、带给读者全新的世界、挑战既有思维的阅读内容,更多只在对流量逻辑保持一定距离的书籍中存在。这种“不太开心”“不太轻松”的读书体验,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所占的比重多少,或许比单纯的读书时间长短,更有指标性意义。

当然,这并不好统计,但是一些风向或许也能说明问题。比如一些包裹硬核内容的综艺、纪录片,屡屡成为话题。一些经典内容,正向其他新媒体体裁延伸。当然,最直白的就是“仅有四分之一受访者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表示满意”,人们对自己严肃阅读不够,始终心怀愧疚。可见,严肃阅读的价值,牢不可破,始终统摄着人们对阅读意义的认知。

统计学上的读书量下降,可以以淡定心态看待。也不妨对当前强调读书的社会氛围有所期待,对读书日来临刷屏式的关注有所期待。向知识化演进的社会,读书的价值沉淀,相信是不会被轻易淡化的。自然,也希望借着这个舆论普遍关注的日子,更多的人有勇气打开书本,“磨炼摧残”自己。(易 之)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