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2019-09-30 09:59:08 来源:新华网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游客在参观河南博物馆时拍照留念。新华网 范作言摄

新华网郑州9月29日电(范作言)坐落在郑州的河南博物院共藏有藏品17万余件(套),一件件藏品都蕴藏着千百年的历史,走进展馆,琳琅满目的藏品,为参观者讲述着中原文化从起源到繁荣的历程……

9月20日至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河南站采访活动先后走进洛阳、安阳、开封、郑州四大古都,探寻古都的新发展、新风貌。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河南站采访团合影。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夏朝到宋代的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先后有20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独占其中四席,洛阳、开封、安阳、郑州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郑州诞生的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将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安阳殷墟博物苑中的甲骨文记载着商朝的兴衰变幻,开封清明上河园的灯火展示着宋朝的盛世繁华……

深远悠长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河南四大古都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河南也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在融合中寻找文旅发展的新业态。

产业转型 打造看得见的古都洛阳文化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洛阳龙门石窟游客络绎不绝。新华网 范作言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洛阳的象征,而每年的牡丹文化节则是洛阳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据统计,2019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2917.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9%;旅游总收入274.28亿元,同比增长13.36%。“门票经济”曾是洛阳旅游的主要来源,但一些景区缺乏内涵,同质化严重,难以持久。“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迫在眉睫,文旅融合的发展势在必行。

古今辉映的“洛邑古城”景区给出了文旅融合的破局之法。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下令开凿的新潭遗址,屹立千百年的文峰塔,金元城墙遗址在此仍可追寻。河南府文庙、四眼井等历史遗存,是游客探寻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必到之处。而园区中的古建筑街群集聚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及手工艺、传统医药、曲艺民俗等非遗百态,彰显古城文化底蕴,引入汝阳刘毛笔、唐三彩、牡丹瓷等国家、省、市级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将非遗文化融入景区中,成为“洛邑古城”中靓丽的风景线。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夜色下的洛邑古城。新华网 范作言摄

据洛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提升“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的文化底蕴,实施以博物馆之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 “新三篇”等保护展示工程,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洛阳城东的老城区,应天门成了洛阳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它先后历时隋、唐、五代、北宋等四个时期,沿用530余年。其“两重观,三出阙”是中国古代礼制中最能彰显天子身份和地位的建筑形制。9月13日晚,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古建筑+3D灯光秀”的展示迅速刷爆了朋友圈。通过“应天门建筑+激光投影+立体声+灯光”的表现手法,将音乐、影片、建筑、历史融为一体,采用了电影级别特效,抽象的叙事方法,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了隋唐盛世。家住在老城区的张女士回忆当晚的展演时说:“演出每个篇章都特色明晰,又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光影变幻间,展现出洛阳千年发展的印记,讲述关于洛阳千年的历史变迁,以后我的朋友到洛阳玩,应天门必须打卡。”

应天门往北是88.88米的天堂遗址和33.54米的明堂遗址,它们共同构成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成为洛阳文化旅游融合新产物,神都洛阳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梦回大宋 夜游项目成开封旅游新形态

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700名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的演员将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他们要用自己的表演展现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荣。近5年来,开封市全力打造自己独有的“夜游经济”,丰富多彩的夜游项目不断推出,在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同时,正在实现文化旅游的集聚发展。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现场。新华网 范作言摄

灯、光成为开封发展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游开封也成了开封新的旅游形态,而开封发展夜游经济并不是空穴来风。《东京梦华录》曾详细介绍了北宋末年开封夜经济的盛况:“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2018年,清明上河园景区的游客总人数达330万人次,同比增长12%。从大数据分析来看,白天游客增长不足5%。《大宋·东京梦华》演出场次达301场,共接待游客34.3万人次,创造晚会演出收入8210.7万元。支撑企业高增长的是清明上河园着力发展的夜间经济。多业态发展让景区收入结构更加合理,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2017年下降5%,逐步摆脱了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夜色下的开封。新华网 范作言摄

“开封的夜景实在太有特色了,灯光璀璨的开封更有北宋的繁华韵味。”来自江苏的张女士乘坐完船游项目后激动地说。大宋御河就是夜游开封的天然优势,开封围绕大宋御河打造了船游项目,近2公里的御河之上,加上西司桥、陆福桥、木栈曲桥等11座各具特色的桥梁,一桥一景,移步换景,犹如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

大宋御河已经成为开封市“夜游经济”的重要一项,让游客能体会到“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随着夜游御河项目的开发,夜游开封越来越受到开封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欢迎。

研学旅行 带动全民学甲骨文热潮

用甲骨文聊天是种什么样的体验?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都在甲骨文上刻了什么?这在安阳殷墟都能找到“答案”。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是世界文明中的一块瑰宝。它从3000多年前顺着历史的长河款款而来,将中华文化文明传承至今,从未断绝。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在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新华网 范作言摄

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甲骨文的发祥地。2016年,殷墟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殷墟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立了不同的研学课程,包含了《飒飒殷商舞》《彬彬殷商礼》《煌煌殷商史》《穆穆殷商行》《湛湛殷商艺》《浩浩殷商歌》等主题,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全方位体验殷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8年,安阳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安阳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殷墟、红旗渠、岳飞庙、太行大峡谷、羑里城等著名景区,为开展中小学研学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据介绍,如今,每年有近百万学生到安阳研学旅游,全国600余所院校与红旗渠、殷墟和太行大峡谷等景区达成合作协议。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殷墟遗址工作人员用肢体创意展示甲骨文。新华网 范作言摄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的甲骨文碑上记载着殷商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刻画着历史的风雨变迁。据安阳殷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研学旅行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上殷商文化,爱上甲骨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伟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

保护开发 把商都文化留在郑州

1951年的秋天,郑州小学教师韩维周在二里岗附近捡起了一块陶片,曾参加过殷墟发掘工作的他,捡起的是沉睡了千年的郑州商城遗址……自此70年的发掘史就此拉开。

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城遗址。遗址包括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手工作坊遗址(冶铜、烧陶、制骨等)、窖藏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城遗址展现出商代前期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关系,对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的地位给予核心支撑。

面对郑州的飞速发展,如何保护在郑州城市繁华区的商都遗址成了大问题。除了被动的严防死守,杜绝破坏行为,郑州市打造了商都历史文化街区。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商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都从源头保护和传承着商都文化。在城市宣传中,商都文化也成为郑州的重要文化之一,随处可见的青铜造型以及宣传标语,也印证着郑州保护商都文化的决心。

【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文旅融合 四大古都焕发新活力

商城遗址上散步休闲的居民。新华网 范作言摄

如今,走在商城东南城垣上,城墙上的木栈道,两侧草木环绕,城墙上下多的是唱戏、放风筝、下棋的市民,多的是郑州商都文化的气息。(完)

(责任编辑:王伟超)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