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 肆虐的黄河变身“幸福河”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 肆虐的黄河变身“幸福河”
2019-12-12 08:39:12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70年来,在这片有着8000年底蕴的黄土地上,亿万中原儿女团结一致、敢闯敢拼,推动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放的河南越来越“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河南频道联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壮丽70年·河南创造的70个第一》融媒体系列报道,对河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国内或省内多个“第一”进行集中采访。今天推出第29篇,人民网记者走进三门峡,一同领略“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别样精彩。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 肆虐的黄河变身“幸福河”

俯瞰三门峡大坝 慎志远摄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历史上的黄河,曾因“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让下游百姓苦不堪言。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肆虐的黄河便开始“安分守己”,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集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驻足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库区内的黄河水碧波荡漾,与两旁的青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山水画。移步坝底,“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八个苍劲的大字便映入眼帘,令人顿生敬畏。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人员娄书建介绍,“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全长713.2米,坝高106米,坝顶高程353米。现有27个泄流孔洞,7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50兆瓦。水库335米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从1957年开建、1960年9月水库投运至今,共经历了三次调整和两次改建,可谓“命运多舛”。

1960年水库投运初期,水库按“蓄水拦沙”运用,由于运水位过高、回水超过潼关,造成了泥沙淤积严重、库容损失过快,潼关河床大幅度抬升,渭河行洪不畅,威胁了下游城市安全和人民利益。

1962年水库的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仍在发展。为让水库真正惠及于民,1964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治黄会议,研究商讨三门峡水库的改建问题。两次改建期间,通过增建“两洞四管”方案,增加导流底孔,大大提高了泄流能力,并且加设发电机组,使库区淤积得到了有效控制。

1973年,三门峡水库开始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通过科学的运用方式,合理利用水库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实现了三门峡大坝调节洪流、灌溉治淤的作用,水库防洪库容长期保持在60亿立方米左右。这种运用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人民是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群众认可才是事业成功的标志”。万里黄河第一坝,不仅仅在于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第一个科学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更在于它丰富的综合效益让百姓切实受益。

防洪、调水调沙、灌溉供水和发电,这些现在看似简单的功能却是当时千万百姓无比迫切的需求。防洪,消灭了黄河水患,让黄河下游百姓不用迁离故土;调水调沙,彻底疏通了堵塞千百年的黄河水系,让黄河之水真正的“活”了起来;灌溉供水,解决了黄河沿岸工业和居民用水问题,“生命之源”的水不再千金难求;供电,将水资源转化为了巨大经济价值,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价值,黄河第一坝更发挥着“无形”的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曾经黄河断流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严重破坏了水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合理利用水体、统一调度水资源,防止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海水倒灌和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库区湿地滩涂及水域饵料丰富,为候鸟栖息、生存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是候鸟迁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是国家珍禽白天鹅、鹤类等的栖息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季利告诉记者。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治理从古至今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新时代黄河水利人将牢记嘱托,朝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奋勇前行。(记者王玉兴、慎志远、实习生王一迪)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 肆虐的黄河变身“幸福河”

俯瞰河中岛 慎志远摄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