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几个词之一,可能就是“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光是看到名字,就让人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严重吗?”“需要切掉吗?”“会不会变成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胃肠息肉,尤其有一种肠息肉,几乎100%会癌变。
胃肠息肉是胃或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小肉疙瘩”,像皮肤上的小凸起。它们多数是良性的,但部分类型有癌变风险(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大多数胃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腹痛、返酸、嗳气、排便异常等消化道表现。
肠息肉
小肠息肉相对罕见,息肉主要发生在大肠(结直肠),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巴黎分类,从形态上将大肠息肉分为了 6 类,对应了不同的恶性风险:0-Ip(有蒂型):恶性风险较低。
0-Is(广基型):恶性风险较高。
0-IIa(浅隆起型):恶性风险较低。
0-IIb(平坦型):恶性风险较低。
0-IIc(浅凹陷型):恶性风险较高,6~10mm 的病变风险超过 40%,大于 20mm 的病变风险约为 90%。
0-III(溃疡性或凹陷性型):几乎所有此类病变都包含高级别癌症。
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于100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此时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5q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100%会发展为结肠癌,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35~40岁发展为癌症。
MUTYH相关息肉病(MAP):由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未经治疗的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估计为80%。
Peutz-Jeghers综合征:由19p染色体上STK11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引起,即在消化道发现多个幼年性息肉,极大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如果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建议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中低风险人群推荐在50至75岁之间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或比家族最年轻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
胃息肉
我们通常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有胃息肉,通过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可以将息肉分为三大类:
良性息肉
良性息肉是指那些不太可能发展为癌症的息肉。比如,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与长期使用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还包括炎性纤维息肉和异位胰腺。它们通常不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只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
中性息肉
中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增生性息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可以自动消除;还包括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 型和 2 型)。应切除>5mm 的增生性息肉、所有腺瘤和>1cm 的神经内分泌肿瘤(1 型和 2 型),并根据消化科、胃肠外科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
恶性息肉
最后,恶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非常高,需要紧急处理。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类型3通常为单个大息肉,转移的风险很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早期胃癌(EGC)是指癌症仅局限在胃的内壁,虽然转移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胃癌,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误区解答
误区1:“息肉不痛不痒,不用管。”
❌错!部分息肉会悄悄癌变,发现后应遵医嘱处理。
误区2:“切完息肉就一劳永逸了。”
❌错!不良习惯可能导致新息肉生长,需定期复查。
误区3:“只有老年人才会长息肉。”
❌错!年轻人因饮食不健康、遗传等因素也可能患病。
贵阳东大肛肠医院是一家专业治疗肛肠疾病的医院,如您还有其他问题可关注我院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咨询,届时会有专业的人员为您答疑解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