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河南大学百年建筑折射的大学精神

2018-06-25 11:48:40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1912年,河南大学在河南贡院旧址上创办,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

自1915年起,河南大学设计建造了一组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称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万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500米的中轴线,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有六号楼、七号楼、12座分布整齐的斋房,以及清代改建、重修河南贡院碑。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其风格既保持了明清以来优秀民族建筑的样式,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是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至今仍保存完好,并继续发挥着育人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设计师们把对办学理念的探索融进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色彩、线条、符号、图案中,以装饰、彩绘、雕塑、绿化等手段打造了美丽的校园,树立起了浸润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河南大学标牌,成为有别于城市其他建筑和其他高校建筑的独特的地表特征。百年以来,这里是传播真理、唤醒民众的阵地,是探索科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课堂。一批又一批享誉中外的饱学之师如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徐旭生等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从这里走出了邓拓、马可、侯镜如、赵毅敏、袁宝华、王国权、尹达、石璋如、杨廷宝、赵九章、白寿彝、姚雪垠等政界要人、科坛巨匠、学界名流、文坛泰斗。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培育河南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肥田沃土,它积淀了河南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厚重的价值取向,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园,河大精神借此薪火相传,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以升华。

河大精神的范畴涵盖很广,其中校训、校歌是构成大学精神的重要元素。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师生追求完美境界时必须遵循的训诫。20世纪20年代,河南大学就提出“明德、至美”的校训。3年后校训被完善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使人达到完善。河南大学校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2002年,河南大学校友、著名作家周而复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起点。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给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弘文化的启示,使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对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校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学校师生的灵魂家园,是凝聚思想、催人奋进的号角。《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河南大学流亡办学。由文学院院长嵇文甫作词、教育系教授陈梓北谱曲的《河南大学校歌》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此后一代代河大人高唱校歌,奋发图强,传承河大精神,创造出辉煌的业绩。2002年,河南大学校友将《河南大学校歌》镌刻在巨石之上,安放在近代建筑群中轴线东侧花园。每当正午和夕阳西下时,花园里的柱形喇叭就会传出《河南大学校歌》雄壮激昂的旋律。视觉、听觉的共同感受使这首校歌已镌刻在河南大学无数学子的心中。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