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金融财经 > 银行 > 正文

2020年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商业银行抢占百万亿投资风口

2020年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商业银行抢占百万亿投资风口
2021-04-16 13:50:48 来源:华夏时报网

华夏时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伴随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绿色金融迎来发展契机,但在举世承诺之下,商业银行作为实际践行者也感受到倒逼的压力。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长三角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在“碳中和”终极目标下,各家纷纷在近期制定了绿色金融的信贷转型路线图,而这些商业银行的路线图,则汇成了未来数十年内银行业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高达百万亿的投资版图。

“作为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早日完成“30·60”战略目标及银行自身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交行通过年度印发的《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行业信贷政策及投向指引》等政策指导全行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4月9日,交通银行授信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包括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发布了自己的绿色金融计划,其中浦发银行除了加大绿色产业的贷款投放,通过发起、承销及投资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金融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等方式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直接融资之外,还形成完整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建立覆盖低碳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兴业银行则发布了一组绿色金融数字,截至2020年末,其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16万亿元,累计服务绿色金融客户2.98万家。在兴业银行的年报中,行长陶以平更是将绿色金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努力成为全市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核心,全面占据碳金融制高点。

绿色金融规模到底有多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的是如何将存量的信贷资产转化为“绿色”;机遇则是未来的新兴产业需要银行的绿色金融支持,而这一市场规模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数据显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的存量绿色信贷资产的规模为12万亿元,加上绿色债券的存量8000亿元也不足13万亿,因此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保,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即是信贷架构的变革,也是重塑银行信贷资产的机遇。”对此,4月14日,长三角苏南地区一位银保监政策研究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而在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看来,“碳中和”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带来180多万亿元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对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在发力绿色金融方面,各家银行都已经在路上。以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例,在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0年末,按照人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口径(《人行(A3327)绿色贷款专项统计表》),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0.59%。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46.79%;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交行已累计发行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存量400亿元。其中398.59亿元用于支持项目贷款,闲置募集资金为1.41亿元。

浦发银行则自2008年推出针对低碳经济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经过十多年探索,《方案》不断迭代,现已涵盖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环境保护、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碳金融等六大领域,服务“碳中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为企业设计“碳中和”绿色信贷服务方案,进一步提升企业“碳中和”绿色资产的综合收益。2020年末,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600亿元,包括股、债、贷在内的绿色金融规模超过5000亿元。

“对于下一步,交通银行一是加强对低碳减排新技术、新领域的研究,跟进关注可再生能源、碳捕捉、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持续优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行业的信贷策略;二是积极跟踪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建设和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情况,关注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易中的业务机遇和挑战,探索创新碳金融服务和产品;三是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利用好与示范区绿色项目库的合作契机,创新绿色金融专属产品,探索融合股权投资、表内信贷、投行融资三大综合金融产品线;四是把握浙江湖州等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业务机遇,做好总结,适时将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成熟经验和成果向其它地区复制推广;五是发挥交行作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董事成员单位的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基金入股和参投项目。”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交行授信管理部负责人透露。

事实上,参与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并不限于前述三家,根据记者初步统计,截至2020年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6.27万亿元,约为当前国内全部存量的一半。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股份制银行中,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另有部分中小银行也积极参与其中。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甘肃银行、湖州银行、杭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近年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实现特色经营的同时寻找利润增长点。

顶层路线图呼之欲出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表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系统阐述了中国绿色金融的当前要务及政策体系规划。易纲称,围绕这两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彼时,易纲也罗列出了央行绿色金融的工作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深化国际合作……与此同时,央行已经启动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

4月15日,也有商业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今年初,人民银行曾经调整绿色金融资产风险权重的内容写入人民银行相关文件,但由于这项措施实施难度较大,还需监管部门达成共识。

“出于风险控制考虑,若在全国推行存在困难,有参与讨论者建议,在六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试点。此外,多项激励措施已经进入探讨阶段,包括降低绿色不良资产容忍度、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ESG产品;且不排除未来人民银行会同监管部门出台绿色金融评级或者环境与气候风险评级等,根据评级给予奖惩。”对此,上海一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风控部人士李凌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不过,眼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前如何一方面将原有的存量信贷逐渐转化为绿色信贷,另一方面开拓新的绿色金融领域,成为重中之重。

中金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从2013年6月末的4.90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6月末的11.0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但近几年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不及整体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以2020年上半年数据为例,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3.9%,而整体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则为13%。

记者也了解到,对于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诸多商业银行机构和研究机构也都纷纷发布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兴业银行年报中,该行行长陶以平就指出,根据“碳中和”目标,修订包括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标准,与“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让绿色债权优先受偿以及强化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金融的支持等措施,不断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中金公司则称,为了更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中国应统一绿色金融的标准制定,健全绿色信息的披露机制,完善“外部性内生化”的政策激励,全面发展丰富多元的绿色金融市场,加强绿色投资理念的培育,将环境风险纳入监管政策考量,最终化四十年的绿色挑战为千载难逢的绿色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