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去年7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居住区的分类达标率达到90%以上,但是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由于业态复杂等原因管理相对薄弱,成为了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个难点。今年,上海将20多万家沿街商铺列入到考核范围,并推出了很多智慧的管理办法。
浦东新区北艾路上,垃圾清运车正在对沿街商铺的生活垃圾进行上门收集。一公里长的道路两侧分布着像这样的沿着商铺近百家。这里不仅有小超市、中介门店,也有菜市场、小餐饮等垃圾产生“大户”。天热的时候,如果垃圾几天一收,对环境影响不言而喻。
在每家商铺外,都有一块包含二维码的门牌,环卫人员用手机扫一扫,将商户的垃圾分类情况拍照上传。收运过程中,环卫人员发现这家商户的干垃圾里混有不少可回收物,当即扫描上报系统,没多久,两名负责街内巡查的队员便上门进行劝导。
从发现到处置的快速流转,依托的正是“一网统管”平台,这个平台相当于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智慧大脑。上海今年将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纳入了考评范围,并要求在9月底前实现全部20万家沿街商铺上门分类收集全覆盖。
目前,浦东新区已将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混投、乱丢等7个项目纳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施对全区46000余家沿街商铺的动态监控,将商户分为红、黄、绿三级,并实时更新日常运营和违法整改情况,动态调整执法频次,进一步提升执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