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8月10日讯 (记者里豫 赵戎)以水环境治理为业的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和生态)近期在上交所网站披露了IPO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要费用大幅上涨,侵蚀利润;应收账款猛增,现金流存在枯竭风险。和其他部分环保企业一样,正和生态目前正面临严重困境,甚至使此次IPO带上了一些“不成功则成仁”的色彩。
2020年6月29日,正和生态在上交所网站披露了招股书,此后又做了修改和更新。根据招股书,该公司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711111股,募集资金投资总额不超过14.5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其中12.1亿元的募集资金拟用于补充现有工程项目运营资金,占募集资金的8成以上。
营收依赖少量大客户 应收账款猛增 现金流枯竭
根据招股书内容,正和生态在报告期内客户集中度持续提升。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前5名客户合计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8.22%、73.21%及82.02%。一般而言,客户集中度过大会导致公司在经营上对少量大客户的依赖性增加,进而出现应收账款、现金流等方面的不利局面。
对于客户集中度大幅度提升的情况,正和生态在招股书中解释称,由于公司主要客户的重大项目具有良好的资金保障,提高了公司业务持续性,同时大型项目具有规模效应,利润水平相对较高,公司未来将继续拓展大型项目业务。记者在采访该公司时,该公司董秘表示,客户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集中精力抓地方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公司在行业内属于中型企业,这样的发展方式有利于公司品牌的提升。
然而,大型项目同时也有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等问题,势必对企业的规模化、融资能力、现金流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挑战。同时,许多地方政府面临资金困难的局面,不能及时支付环保企业款项,越大的项目给企业造成的压力越大。
根据招股书内容显示,正和生态在报告期内应收账款猛增,2017年-2019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9.77亿元、12.53亿元及15.13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62.86%、54.09%及54.68%。换句话说,公司的总资产中一直有一半到六成多是应收账款。
此外,由于部分环保项目所有权问题在会计处理上通常不确认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而是根据情况将运营期间保底部分确认为长期应收。正和生态在2018-2019年的长期应收款分别为6.95亿元和8.1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0.00%和29.49%,也就是说截至2019年底,正和生态的总资产中高达84.17%是长短期应收款项。
应收账款比例过高带来的主要不良后果是企业现金流接近枯竭。报告期内,2017-2019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0.70亿元、-4.88亿元和-2.23亿元,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经营现金大幅流出。
正和生态在给本网记者的回复中表示,公司正在努力通过各种管理手段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增强回款以改善现金流。但是,从数据上看,这种努力对整个局面的扭转有多大效果十分值得怀疑。从招股书中此次募集资金的投向上也可以看出,正和生态正在“押注”:希望通过此次非公开发行获得的资金给企业“续一口气”。
费用大涨营业收入却下降 管理能力疑有漏洞
据正和生态招股书披露,该公司在2017-2019年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涨幅度剧烈,其中销售费用分别为975.40万元、1,715.20万元和3,846.88万元;管理费用分别为7,717.21万元、10,354.11万元和15,574.49万元。以上两项费用中,主要都是人员薪酬。
然而记者比较资料发现,该公司员工人数在2017-2019年内并没有同样大幅度的增加,甚至还出现员工人数减少的现象。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在2017年-2019年三年年末的员工人数分别为:544人、704人和649人。且招股书中明确显示,公司还存在未为部分员工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该公司2017-2019年的人均薪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持续上涨:2017年为15.97万元;2018年为17.13万元;2019年甚至达到29.92万元,增长了75%!
然而记者从周边收集到的信息显示,正和生态的员工流动情况较频繁,2-3年的员工在公司就算老员工了;此外,还存在员工工资和奖金不能正常发放的情况。
对此,正和生态给本网记者的回复中表示,公司在2018年-2019年中持续推动全国市场的布局,在各区域重点引进城市总经理、区域负责人为主的中、高级别销售管理人员,人员薪酬大幅度增加具备合理性。
问题在于,即使确实如公司所解释,由于开拓市场引进了一些高级别人才,由此导致人员薪酬大幅度增加,但这样的“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显然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市场效果,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期反而呈现大比例下降势态。
据招股书披露,正和生态2018年度、2019年度的新签订单量较2017年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2019年的营收较2018年下降22.20%。2017-2019年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71亿元、13.14亿元和10.2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4.79%、50.81%和-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