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财经社 张可心
编辑|杨洁
因食材被曝“缺斤少两”,海底捞再度冲上热搜。
10月19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官微爆料称,10月15日,在河南郑州海底捞新世界百货店,耿女士与朋友就餐时发现一份售价72元200g的捞派脆脆毛肚,上菜后实际只有138g。对此店长解释称,系员工备菜时操作失误所致,当天只有这一份菜品不合格。
对于上述情况,郑州市城东路市场监管所所长称,按照新消法规定,消费者可以向海底捞要求三倍赔偿。当事人耿女士却表示:不要一分钱、不要卡,道歉解释清楚即可。
10月19日下午,这一事件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围观人数达到3.9亿。海底捞也紧急回应称“感谢关注”,并表示,按照海底捞的要求,该产品摆盘后存放时间需在半个小时内,耿女士是在凌晨4点就餐的,员工提前摆盘后将产品放入冻库保存,由于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属操作失误;对此门店已于当天向顾客当面道歉,并支持顾客依法维权。同时,海底捞还表示,该顾客向门店提出了2万元现金赔偿要求,双方就此未能达成一致,海底捞方已向相关部门主动报告。
但在社交媒体上,海底捞此举并未换来多少同情,不少消费者对于门店这一解释并不买账。海底捞微博下热度最高的一条评论称,“捞派脆毛肚冻库保存能流失掉1/3水分,那你家水分够大的”。
自2020年疫情期间以来,海底捞频频被曝出食材“涨价”及食品安全问题,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已大受影响。“过去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似乎慢慢走到了我们的对立面。”有消费者向AI财经社感慨。
2020年4月,北京某消费者在消费过海底捞后,在微博上表示被账单吓“傻”了。“整顿算下来,人均220元多,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只有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平均每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过分了啊。”这条信息在微博上一发表,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情绪,“海底捞涨价”一事被推上热搜。此后,海底捞还因更换调料台的“牛肉粒”为“人造肉”一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在2020年7月,海里捞还连曝两次食品安全问题。7月12日有消费者表示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7月30日,杭州市市监局发布信息称,在2020年4月的一次抽检中发现海底捞杭州富春新天地店内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产品存在大肠菌落,可能引起消费者腹泻、肠胃感染等症状。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底捞疫情期间“涨价”以及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公司自上市以来高速扩张的后果。“高速扩张下,海底捞面临着来自成本和管理的双重压力。”一位业内人士向AI财经社表示,“再加上此次食材缺斤少两事件,哪怕只是偶发性事件,也同样反映了海底捞的门店管理问题。”
对于"公司是否存在盲目扩张"的质疑,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今年6月也曾在股东大会上坦言,过去一年对疫情趋势的错误判断,使得公司陷入快速扩张后的“紧张”局面,但“一旦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扩张还会继续”。
2018年9月,海底捞登陆资本市场。彼时,在线下门店扩张和营收增长的刺激下,公司股价一路高涨,仅一年时间公司市值翻倍至2000亿港元,张勇也以138亿美元净资产荣升新加坡首富。但一路高涨的资本盛宴背后,市场亦开始出现对于公司疯狂扩张的担忧,海底捞接连遭遇多家券商唱空。
在2021年以来,海底捞股价较巅峰期已跌去68%。截至10月19日,海底捞收盘价29.85港元,市值仅剩163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