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金融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增强城市韧性 中国城市化需建立城市“风险账本”

增强城市韧性 中国城市化需建立城市“风险账本”
2021-05-13 14:28:39 来源:华夏时报网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韧性建设是中国城市化下一阶段发展重点。5月7日,奥雅纳发布了《城市韧性白皮书》,报告显示,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社会和经济系统的波动、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面对逐渐成为常态的“未知”和“非常态”的压力与冲击,中国需要从多方面提升城市韧性。

城市建设过程应融入韧性策略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城市韧性白皮书》指出,城市是由多个复杂系统耦合而成的超级系统,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兼顾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由所有部门通力合作,全面增进城市系统的结构适应性。

奥雅纳董事、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张祺在会上表示,中国“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融入韧性策略,中国城市化应对挑战需要全面的韧性解决方案。韧性设计策略为应对当前城市危机、保障城市长期安全提供了创新思路,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奥雅纳董事及院士、北京办公室负责人刘鹏发表了题为《城市建筑:拥抱不确定性》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建筑是城市承载人类活动的主体。对于未来,我们在新建建筑和城市更新中一方面要着力推行各项节能减碳措施,另一方面要提高建筑的韧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做好充足的准备。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表示,打造气候智慧型的城市不仅要关注实现碳中和,还要关注如何以低成本、快速响应、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更具气候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环境。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需促进产业多样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多次危机和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可视为全球产业更迭的分水岭,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对城市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有些城市如深圳、杭州等抓住机遇,顺应变化重新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数次产业转型升级,充满活力;有些城市则深陷单一产业结构困局,经济增长缓慢。这些城市背后所表现出的差异正是经济韧性的作用。

上述报告指出,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在遭受外部冲击后表现出的经济反弹能力以及面对极端灾害时的防范、响应和恢复能力。具体而言,产业结构越多样化,城市的经济韧性就越强,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以及适应变化调整结构的能力也越强。具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经济体能够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缓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对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化每提升1%,经济韧性将增长1.7%——4.2%。这表明当经济从最初冲击的阴霾中走出时,产业结构越多样化的城市,恢复调整得也越好。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为高科技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创新型“新经济”部门。“新经济”部门的产业份额越高,城市韧性就越强。一方面,除了产业的多样性、产业间的模块性和相关性之外,产业本身的类型,或者说产业本身的韧性,也是决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经济”部门具有更强的韧性。

建立城市“风险账本”

在现代都市社会,部分建筑早已超越了最初为人类提供庇护所的功能,成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公共建筑中的医院、能源、交通、通信系统的控制中心,或是电商、社交媒体平台等新经济公司的办公场所、大型的数据中心等,其破坏或功能中断都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崩溃。对于这样的建筑,仅仅按照设计规范的要求控制其在地震下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结构破坏程度是不够的。

对于我国建设韧性城市,上述报告提出了六点思考。第一,开展城市“风险普查”,建立城市“风险账本”。这是对我国城市进行韧性评估和提升的基础。

第二,应用“韧性工程”在城市全生命周期提升城市韧性。一开始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将韧性工程纳入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并在城市建设、更新和管理工程中进行动态监控、干预和调整,增强交通、供电、供气、物流、生态、环境、水资源、人员活动等城市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在灾后恢复过程中,变事故应对为适应性学习,变“输血式”重建为“有机恢复”,提升城市灾后“自愈能力”。

第三,相比高楼大厦,更应关注城市“隐蔽工程”和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城市基础设施、管道、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维生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构成了城市的“血管”和“神经”,其相互关联性、自身可靠性、灾害适应性构成了城市的韧性。

第四,运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水平。在城市运营管理大数据平台基础上,全面提高包括重大传染病等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水平,建成综合减灾与风险预测管理信息平台。

第五,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在城市高度依赖物流和供应链的今天,其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特别对于面临巨大交通压力的大城市,可以考虑建立地下物流网络,或地铁分时物流系统,在空间、时间上与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车辆错开,提高物流的可靠性和保障能力。

第六,建立更具包容性的韧性文化。对于城市的韧性文化构建,包括提升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和归属感、提高对灾害的认识、提升全民防灾意识、提升应对灾害的有序性、提升全民应对灾害的参与度和技能、缩短灾后情绪恢复时间等。(华夏时报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贾瑞)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