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再迎政策利好。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5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子市场支农作用有效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融资状况持续改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多位专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要求金融机构以10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围绕8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将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巩固好金融扶贫工作成果,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撑。
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丰富金融产品体系
《意见》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研究支持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模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意见》对原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金融支农产品、民生领域贷款产品等进行整合优化,以小额信用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民生领域贷款、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贷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保险产品等10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政策性的一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如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等。同时,央行等部门应加大对相关机构的流动性定向支持,降低服务成本。”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人民网记者。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如何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在董希淼看来,要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服务网络。同时,国家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多层次、差异化服务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实现供需双方共同受益,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而金融科技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逐步提高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破解农村偏远地区网点布局难题。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
“金融机构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网点服务‘上云’,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董希淼认为,同时,积极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金融服务,并借助农村征信体系建立和小微担保体系建设,探索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强化激励约束作用
《意见》明确,将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储蓄国债下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持续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董希淼认为,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要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逐步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特别是中小银行要加快自身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民营和小微企业、‘三农’经济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拓宽金融广度和深度。”董希淼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出信贷、投资、理财、保险等网上办理业务,让乡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居民获得更便利、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强调通过资金支持、财税奖补和风险分担、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等措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
业内人士认为,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可以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和服务,确保相关金产品资金用在“刀刃上”,增强金融机构风控能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切实巩固好金融扶贫工作成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