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季再加上春节临近,各地游客又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老年游客的身影。与家人朋友结伴,饱览大好河山、探访文化古迹、体验风土人情……如今,越来越多“银发族”踏上旅途,在旅行中享受美好生活。
银发旅游的兴起,也让旅游市场适老化问题引起更多关注。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而适合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却不够丰富,一些景区存在适老化设施不足等问题。对此,旅游行业应如何应对变化,提升适老化建设和服务,为老年游客营造更友好的出行环境?
银发族”占全国旅游人数两成以上,但出游却有不少阻碍
一股寒潮即将到来,喜爱“越冬”旅行的游客们开始行动起来。“热海公园、文化古镇、温泉住宿,我看这些都非常适合冬季避寒和家庭度假。”河北的陈先生近日给自己和父母报名了一个前往云南腾冲的旅行团。他告诉记者,父母自从退休后便喜欢上旅游,而他们也倾向参加行程安排不太紧张、有老人感兴趣的活动以及有安全保障的旅游团。
近年来,银发群体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尤其成为错峰、淡季出游的主力军。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导游李杰告诉记者,近期前来咨询的老年游客明显增多。对此,他们针对性推出了更适合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增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他们旅行中的安全和舒适,避免过度劳累。
“年长者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择时上更倾向于错峰出游。旅游方式的选择上,老年游客群体更偏爱自然观光、温泉养生、邮轮游、列车游等休闲主题旅游方式。他们偏向于关注行程节奏、导游的讲解能力、交通和住宿条件、无障碍设施提供情况等因素。”途牛旅行国内产品负责人乔成伟告诉记者,就拿去年10月8日到31日团期出游用户数据而言,50岁及以上用户出游人次占比接近40%。
从打卡三山五岳到异地康养旅居,从跟团游到自驾行,越来越多“银发族”加入旅游大军,银发经济展现出广阔前景。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相关机构调研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
“老年人对旅游需求的提升推动了市场的发展,随着他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舒适度、安全性,对服务质量有着较高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乔向杰说。
面对不断扩大的银发旅游市场,如何让旅游产品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
李阿姨十年前退休,从那时起,她便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今已是一名资深旅游爱好者。她发现,不少景区针对年长旅游者的考虑还不够周全,如景区洗手间没有扶手,有些需要爬山、徒步的景区休息设施不足,核心景区没有缆车或观光车等。
“如果选择跟团游,很多旅游机构会以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顾虑为理由设置限游年龄,这对我们老年旅游爱好者造成不小阻碍。”李阿姨说,希望旅行机构或景区能配齐相关服务,而不是“一刀切”地砍掉老年游客出游的机会。
还有不少老年游客反映,对智能设备不熟悉,不适应线上预约流程,成为他们旅游途中的一道障碍。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提到,部分景区、交通工具等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未进行适老化改造;部分景区虽然解决了“可进入性”问题,但没有解决旅游产品的适老化问题,老年人能顺利进入景区却难以找到“可游玩性”。
从线下到线上,全面提升旅游服务适老化水平
“要解决老年人出游的新需求、新痛点,旅游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升级、个性化服务提升等,是当务之急。”乔向杰说。
如何进行适老化改造升级?不少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经验——
在山东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一条山地无障碍通道,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可以坐着轮椅毫不费力直达海拔接近千米的人行悬索桥,一览群峰之美。宁夏银川的西夏陵景区定制了老年人专属服务,包括提供智能讲解器、共享轮椅等设施设备,还在灯杆、厕所、电梯安装一键求助紧急按钮,配备专业医疗人员及时提供服务。
记者注意到,一些景区已经开始增设无障碍通道、缓坡、无障碍厕所等设施,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等,以方便老年游客游览。“不过,部分景区适老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也缺乏针对老年游客的专项服务,仍需要继续改善。”乔向杰说。
需要继续改善的,还有让老年人头疼的线上预约和购票等“数字困境”。不少专家提出,一方面,景区应继续保留线下购票渠道,给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要对线上服务进行优化,尽量简化操作流程,设计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采用大字体、大图标等。此外,在推广智能设备的同时,也要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如提供纸质地图和指南等。
实际上,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也会为老年游客带来不少便利。近日,文旅部、工信部、民政部公布了9个2024年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希望给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如“甘肃冶力关景区线上线下提升老年人游玩体验”案例,通过语音导览、电子地图等专项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智能设备使用问题;在“下扬州”线上平台,AI(人工智能)数字人“杨小柳”可以通过文字语言互相转换提供无障碍服务,也可以根据其年龄、喜好设计定制行程;上海的“Hello老友亭”不仅保留了传统公共电话亭的通话功能,还融入了一键打车、养老金查询、便民就医、AI照相服务,助力老年游客乐享城市游。
从硬件设施升级到弥合“数字鸿沟”,景区适老化服务从线下到线上全面提升,也让老年游客能够玩得更加舒心。
老年旅游产品需要个性化、多样化
“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村中乌石铺设的街巷和宅屋都很有风格,住在这里好像身处世外桃源一样。”57岁的秦女士在浙江乌石村已经住了多日,对她来说,在喜欢的地方停留下来,用心感受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这种轻松惬意的“慢旅行”是最适合她的旅行方式。
乌石村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是其打造老年康养民宿品牌的重要依托。2023年,乌石村接待游客90万人次,其中中老年游客占比70%以上。“老年朋友可以在民宿内学做咖啡、挑选食材做饭、围炉煮茶,感受生活的乐趣。”乌石村一家民宿老板张炎光告诉记者。
对很多老年游客来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县域游、微度假、康养游等具有松弛感和度假感的旅行方式,越来越受到老人青睐。同时,比起观光式旅游团,他们也开始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情感互动、研学体验,对历史型和怀旧型旅游充满兴趣。
“从现状来看,很多旅游机构推出的老年游客产品还相对单一,往往集中在常规观光旅游方面,缺乏深度文化体验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乔向杰认为,这就需要旅游行业深入研究老年游客需求特点,推出包含历史遗迹、文化景点、民俗体验等元素的文化体验旅游线路,组织更丰富的活动,满足老年人对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和社交互动的各种需求。
根据《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银发一族对于兼具浓厚历史文化、优美自然景观的景点具有更高兴趣度,34.7%的受访者选择“游+学”作为最喜欢游玩的内容,希望在游玩的同时学习当地的文化、诗词、书法、音乐等内容;33.2%的受访者选择“游+学+养”作为最喜爱的游玩内容,希望兼顾旅游、康养和学习。
“旅游行业要进一步开发完善高品质旅行产品,为不同出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的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出行选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拓展旅游服务业态,完善老少同乐、家庭友好的酒店、民宿等服务设施,鼓励开发家庭同游旅游产品。推出一批老年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拓展推广怀旧游、青春游等主题产品。
当前,不少地方和机构开始创新打造丰富多样的银发旅游项目。如铁路部门推出了专为50岁至70岁乘客设计的长途观光旅游专列,并对车厢进行适老化、舒适化升级;上海的“银发趣学游”项目将康养、学习、邮轮旅游融合起来;一些文化景区推出适合银发族的研学产品,增加古建筑讲解、戏曲展演、非遗集市等活动;旅行社的康养旅游线路纷纷增加温泉、品茶、健身课程、美食文化等老年游客喜爱的内容,为他们的旅程增添色彩。(记者 鲁元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