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并贯彻落实到信贷工作全过程,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做、能够做、也会做民营企业业务。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融资”不仅仅是企业难以翻越的高山,也是银行业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痛点”。
银保监会明确提出目标:3年后,在新增公司类贷款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不低于50%。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中,有四分之三来自于净利息收入。银行想赚钱、想提高净利润收入,就要放出去更多的贷款。而3年后,银行新增公司贷款中,每放出一毛钱的贷款,就必须有五分钱放给民营企业。难怪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感慨说,“民企融资难,银行难贷款”。
一方面“融资难”,一方面“难贷款”,这种矛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银行对借出去的钱有“两怕”。一是怕借出去的钱有去无回,打了水漂,填了无底洞。中国民企生命周期只有不到7年。企业都不见了,贷出去钱哪里还收得回。二是怕借出去的钱有去迟回。现在银行考核也很严格。一旦企业还贷晚、违背了相关规定,各级工作人员忙前跑后、尽职履职,最后业绩却被打了折扣。
害怕贷款有去无回、有去迟回,导致银行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银行贷款,原则上是一句话,但具体操作中,是要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一笔笔钱款、一个个业务员身上的。面对具体的责任、严格的考评机制,因为担心,所以害怕、迟疑。这样一种心理,容易导致不作为。使中央的精神、上级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不了地。
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两边同时止痛,必须要依靠深化改革,建立新机制,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
“敢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加快制定配套措施,修订原有不合理制度。“能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将一定比例的贷款额度指定分给民营企业,确保民营企业始终有水可喝。“愿贷”,就是重新审视、梳理和修订原有考核激励机制,使放贷工作人员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担的责任与所享受的考核激励相匹配,提供工作积极性。让民营企业和银行同时吃上“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