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白景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采访:王观 人民日报记者
主持人:张桂贵 人民网强国论坛主编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近期,我们推出系列专家访谈“2021经济新观察”。
本期的嘉宾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我们的记者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对白景明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1、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怎么看?
白景明: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01.59万亿元,在国际上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疫情冲击再加上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多国家都是负增长,唯有中国达到2.3%的增长率,应该说是相当高,这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和潜力。
2、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精准有效?
白景明:2020年,我国制定出台了扩大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既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恢复经济赢得了主动。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应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一方面,要优化支出结构,严把预算支出关口,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真正支持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同时,兼顾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要做到财政政策精准有效,我们的政策要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上发力,重点要放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
3、减税降费作用有多大?
白景明:2020年,我国先后出台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共2.5万亿元,占GDP比重2.5%左右。各项优惠政策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直达市场主体,迅速释放政策红利,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尤其是在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企业税费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在“切蛋糕”的时候把更多的钱留给了市场主体和居民,用于个人消费以及投资和吸纳就业。去年的就业预期是900万人,实际上就业的净增人数是1100万人,超出了预期很多。
2021年,应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延续已经实施的优惠政策并且出台新的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减税降费力度和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应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
4、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加强?
白景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基本的财政支出需求。大家常说的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即农业转移人口到了城市以后,要享受和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进一步完善支出政策,调整支出结构,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
5、财政改革重点如何推进?
白景明:2021年,经济工作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我们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财政政策要发挥好“自动稳定器”作用,促进市场向合理的方向配置资源,并根据阶段性、突出性问题,适时进行调节。
2021年,应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用好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用于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要充分发挥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引导带动作用,还应进一步健全现代财税体制。比如,财政体制改革中,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再如,应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让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充分运用绩效手段,提高资金效能,深化绩效管理改革。
另外,应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研究适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立法,切实发挥税收功能作用。同时,应注重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衔接与协调,税收政策应加强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发展减负担、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