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金融财经 > 理财 > 正文

国银租赁150亿元金融债获准发行 上半年平均权益回报率为13.33%

国银租赁150亿元金融债获准发行 上半年平均权益回报率为13.33%
2021-09-15 14:27:29 来源:中国网财经

日前,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银租赁,股票代码:01606.HK)申请发行150亿元金融债券获得监管层批准。据悉,这已经不是监管层近期唯一一次批准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有专家分析表示,金融租赁公司有发债提速趋势。

10日,银保监会公开消息显示,深圳银保监局就《国银租赁关于申请发行金融债券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国银租赁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15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债券。银保监局要求其应严格遵守金融债券发行管理的有关规定发行和管理金融债券,并在金融债券发行完毕后一个月内将有关发行情况向我局提交书面报告。

公开资料显示,金融债券主要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债券;期限一般为3-5年,其利率略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金融债券由于其发行者为金融机构,因此资信等级相对较高,多为信用债券。该类债券能够较有效地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矛盾等。

业内专家张志广认为,租赁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规模,并提升主动负债管理能力。一方面,租赁公司对资产的投放应做到与自身的负债能力、风控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合理构建融资体系,积极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与资产联动,面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运用不同的融资工具,努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此外,租赁公司还需要注意资金的期限结构,合理设定长、中、短期的资金比例,降低资金错配风险。

国银租赁上月末发布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其资产总额达人民币3115.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平均权益回报率为13.3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实现业务投放约人民币571.07亿元,同比增长约12%;不良资产率为0.7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负债方面,其已发行债务证券上升明显,同比增长12.37%,达519.41亿元;总负债方面相比期初上升2.55%,达2837.6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1.09%。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金融租赁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伴随着较高资产规模,高杠杆也一直如影随形。对于每一家相关企业,如何确保资金作为“血液”的充足供应同时,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确保资金安全,对于金融租赁公司都是至关重要课题。

业内相关专家表示,近期,金融租赁公司发债提速,不仅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流动性,解决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获得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满足中长期融资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

反映到国信租赁具体经营情况上来看,上半年,受基础设施租赁业务板块、普惠金融业务板块等共同拉动影响,国银租赁实现营收约为104.42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净利18.12亿元,同比增长46.2%。但中国网财经注意到,在其净利等实现上涨同时,其现金流却出现萎缩。

报告期内,国银租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净额为人民币60.0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负增长,同比下降175.8%;对此其解释道,主要是由于2021年上半年融资渠道有所调整,银行借款有所减少,计入融资活动的债券融资有所增加。同期,国银租赁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出净额为人民币75.71亿元,流出金额同比增加35.4%;其解释道,流出额增加,主要由于投资经营租赁资产和金融资产现金流出增加。此外,2021年上半年,国银租赁融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入净额为人民币51.90亿元,同比增加407.7%,原因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发行债券收到的款项同比增加所致。截至期末,国银租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83.83亿元,同步下降350.3%,仅录得255.84亿元。对于上述国银租赁现金流出现较大变化原因,中国网财经采访到对方,其相关人员表示,自己是业务人员,不知道其他负责部门电话。

公开资料显示,国银租赁前身为深圳租赁有限公司,随后于1999年12月,经重组后更名为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成为其控股股东,本公司的实收资本总额增至人民币80亿元,公司随后更名为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2015年9月,经其股东大会决议,国银租赁实收资本总额增至人民币95亿元。于2016年7月,在港股上市。目前,其及下属附属公司主要从事租赁业务、办理租赁设备和物资的进出口业务、办理与租赁有关的金融业务以及办理代客外汇买卖业务。

国银租赁在半年报中表示,今年下半年,其将继续做好与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协同,围绕“十四五”规划,服务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继续发挥租赁特色与优势,服务基础设施补短板,有序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业务,把握政策导向与市场变化。对于其未来业务开展及发展情况,中国网财经将保持关注。(记者 燕山 鹿凯)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