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银行理财业务面临大变局,有实力的头部银行纷纷按监管要求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但对于广大中小银行来说,成立理财子公司并非易事。目前已有2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其中多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只有8家头部城商行、农商行设立了理财子公司。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分析师张丽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不低于10亿元的资本金、专业团队、产品研发能力等要求,是中小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主要障碍。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转为代销模式,或为一条可取之路。
截至去年6月末,城商行、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占全国理财产品总数的一半以上,但募集金额却不到20%。今后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将如何发展,值得关注。
理财子公司门槛较高
资管新规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而理财新规则进一步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这意味着没有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新增理财业务将受到限制。据记者了解,此前有地方监管部门要求辖区内中小银行压降理财业务规模。
“前期中小银行利用高收益吸引理财客户,其理财产品中非标资产比例往往较高并且产品的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存量产品面临一定的整改、压降压力。”张丽于1月11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说道。
张丽还指出,大部分中小银行目前还缺乏投研能力,缺乏系统性做合规产品的能力,可能无法设立理财子公司,所以新资管业务拓展在短期内比较困难。因此,综合来看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可能会继续下降。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亟需找到出路。
近日,浦发银行理财子公司浦银理财获准开业。至此,获批筹建的29家理财子公司中,已有23家开业,但这其中由中小银行设立的理财子公司还是较少。
目前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商行7家、农商行1家、中外合资4家。这7家城商行分别是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上海银行,1家农商行为重庆农商行。这几家银行也是规模较大的头部城商行、农商行,对于其他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设立理财子公司还是有一定难度。
首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这就把不少中小银行挡在了门外。
就已获批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来看,国有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都在80亿元以上。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均普遍在20亿元以上。据公告披露,上海银行设立的上银理财注册资本将不超过30亿元。
刘银平于1月11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门槛较高,注册门槛不低于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资本,要求股东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这对体量较小的银行来说资金压力较大,且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一定影响。成立理财子公司除了足够的资本之外,还需要组建专业团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调整产品估值方式、提高产品信披透明度等,这对中小银行来说难度也较大。
张丽也认为,设立理财子公司对于中小银行存在一定难度。除了资本金要求,张丽还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可能在理财规模上有要求,从目前获批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商业银行来看,其理财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
如浦发银行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理财规模超过1万亿元。根据中信建投研报,已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几家城商行,其非保本理财规模普遍在1500亿元以上。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理财子公司10亿元净资本约能支持1000亿-1500亿元理财规模。所以,若银行理财规模过小,则理财子公司业务不够饱和。
张丽还表示,设立理财子公司对银行的公司治理和投研能力也有要求,商业银行至少需要成熟的科技系统、足够的人才储备、完善的前中后台设置才能支撑理财子公司的运营。另外,监管政策更加鼓励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将重点放在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上。
中小银行理财或转型代销
总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中,中小银行占据的份额还是比较少。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325家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25.8万亿元,其中包括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商行118家、农村金融机构155家、外资银行15家。可见,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一共273家。
不过,中信建投银行业研究报告指出,虽然超过一半的理财产品是中小银行发行的,但是其理财规模占比不足两成。自2017年监管趋严以来,上市城商行、农商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增速大幅减缓。
刘银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不够丰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多、募集金额偏低,虽然部分银行净值化转型比例较高,但产品大多仍采取成本法估值,净值走势较为平滑,产品以中低风险为主,面向的主要是稳健型投资者。”
而在张丽看来,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中小银行的财力可能难以支撑投研团队的建设,同时中小银行所在经营区域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投研能力较弱制约业务的发展;第二,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众多但实际募集金额较少,截至2021年6月末,由中小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占全国理财产品总数的近60%,但实际募集的金额却不到20%;第三,中小银行现阶段理财产品以稳健产品为主,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并且风险等级主要为中低风险,无法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既然设立理财子公司存在困难,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会走向何方呢?
刘银平和张丽都认为,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或逐步转为代销模式。
“对于不能满足相关要求而无法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向代销转型,在目前阶段是切实可行的。”张丽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说道。首先,中小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在市场中的下沉优势,进一步丰富理财市场与客户之间的连接通道,完善市场的供需机制;其次,中小银行作为产品的代销方,对代销产品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最后,中小银行自身在投研方面较为弱势,在理财业务中的竞争趋于落后,通过代销中小银行规避自身短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张丽建议:“对于具有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设立理财子公司继续发展理财业务,这要求中小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完善公司治理、风控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投研投入、打造高水平团队和专业型人才,加强投资者教育等。对于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可以转型代销,通过自身在区域中的影响力优势布局理财业务的渠道建设,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