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铁血湘江》,为观众还原了85年前,当时只有13岁的年轻政党,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红军战士们在湘江边上的这场充满艰辛、悲壮和热血的奇迹一战,生动反映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光辉历史,重燃时代热血。
关于湘江战役,虽然能从许多文章、书籍、媒体报道中找到纪录,但这部匠心独运的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仍给了观众太多的感动:它通过史料挖掘、重访现场、亲历者口述和专家访谈等形式,故事化、细节化地呈现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湘江战役,注重纵向与横向、宏大叙事与历史亲历者真实故事的结合,将红军用精神和力量构筑的“湘江战役”精神等红色基因贯穿全片,为观众全景呈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奔流的湘江印刻着数不尽的红色记忆,如何还原那段血与火的“英雄史诗”,如何深度挖掘和展现湘江战役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纪录片《铁血湘江》给了观众最好的答案。
在桂北数县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湘江战役之后,人们用这样的方式郑重地缅怀逝去的英烈。85年前的湘江一战,自1934年11月25日红军正式决定突破湘江,至12月1日后续部队完成渡江。这短短7日,历经85年的光阴,已积淀成为悠悠红色情怀。这情怀犹如一缕飘带,一端系着湘江河畔的历史片段,一端系住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每当说起那场激战,无论哪一个版本的表述,都说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然而,就在最危险的时刻,军民相亲,红色血脉汩汩流淌至今。在纪录片《铁血湘江》的镜头中,在历史亲历者徐解秀的故事中,清晰保留着80多年前军民相亲的点滴记忆。
烽烟已过,让人欣喜的是,今天的湘江两岸,早已瓜果飘香、换了模样,纪录片《铁血湘江》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更让观众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期待开启一段“重走长征路”的新征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