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5月30日电题:坚守传统,拥抱当下——秦腔艺术盛会听古老艺术唱时代新声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
29日晚,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落下帷幕。
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目前全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来自西北五省(区)的11部秦腔大戏和17个秦腔折子戏接连登场,集中展示秦腔艺术的优秀成果,推动秦腔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讴歌火热生活
青年人的奋斗精神、创业的艰辛、爱情的美好,在秦腔现代戏《石榴客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剧目讲述了陕西青年在新疆开客栈创业的故事,收获了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国家一级编剧肖美鹿评价说,“平民视角,人间烟火”,普通人讲述着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据主办方介绍,在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60%的展演剧目为现实题材。
无论是回溯革命历史的《陕北往事》,还是描绘脱贫攻坚动人画卷的《湟水河畔》,抑或是表现煤化科研人员实干创业的《擎天一柱》,都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传统戏曲的意象巧妙展现当代生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艺术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优秀的创作,自立意谋篇之初,就要牢牢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观念,从而赢得大众的掌声。
守正创新相辉映
作为甘肃秦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秦腔《潞安州》整本大戏已绝迹舞台多年。在此次会演中,《潞安州》的回归让观众领略到传统戏曲的魅力。“三杆子”“三鞭子”“撒火彩”等武戏绝技引发现场喝彩不断。
让一出失传已久的戏剧重新登台,《潞安州》的导演陆淑绮说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剧本、表演、音乐等都进行了挖掘,但收集到的信息支离破碎。如何排成完整的一出戏,如何为现代观众服务、符合现代审美,我们一直在探索。”
在传统戏大放异彩的同时,新元素、新表达也不断带给观众惊喜。
此次会演汇聚了西北五省(区)的优秀剧目,地域文化元素与秦腔的创新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在《湟水河畔》中,从演员服装到舞台布景,从融入了花儿元素的音乐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都为观众营造了原生态的“大美青海”,丰富了舞台表现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考察秦腔是否活力依旧,不仅仅要看现代创新部分,还要看是不是演得精彩,各行当传统是不是依然还在。”建立起完备的传统根基,秦腔才能够发展得更好。
探索秦腔发展新路径
5月19日,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里,秦腔主题快闪、“秦腔国潮”服装秀、惠民演出等活动轮番登场。会演期间,在景区、街区、社区举办的秦腔嘉年华活动,营造了处处有戏、处处精彩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在乡间田野、艺术剧院的主舞台之外,秦腔以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景区、校园、影视剧和网络平台。
西安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与西安城墙景区联手打造了西安城墙·三意社小剧场。登上600多年历史的城墙上眺望西安城,再到环城公园的小剧场里听一听戏曲名家清唱,独特的文化体验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为了贴合游客需求,三意社正在创排秦腔旅游演艺剧目《陕西八大怪》,融合了戏曲、舞蹈及陕西地方元素。
在会演期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周琪说,秦腔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到需要细化和精准化的阶段。要明确观众群和定位,既有适合乡村的“下乡戏”,也有适合城市的“都市戏”。
国家一级编剧朱正雄进一步说,随着数字新媒体发展,“云剧场”“云舞台”把实体舞台推向虚拟空间,将打破戏曲的传统生态。新技术给秦腔创作带来新变革,届时该改变什么、坚守什么,是值得每个从业者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