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术 > 正文

仰望星空 | 为老百姓说“好”书

仰望星空 | 为老百姓说“好”书
2021-11-02 17:08:56 来源:中华网河南

仰望星空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79年,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一经广播,轰动全国。2019年10月31日,获评“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2019年12月29日,当选为二〇一九“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0年9月25日,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

“余音再叙,书接上回,今天,寻声团来到了胶东革命的摇篮……”当这句带有鲜明辨识度的评书式画外音在节目《寻声记》的开场中缓缓响起,机敏的观众霎时惊喜地认出,这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声音!

今年,山东卫视推出户外音乐故事节目《寻声记》,节目组别出心裁地邀请刘兰芳担任”寻声串讲人”,通过她铿锵起伏的独特声线”串场”,达到了别具一格的视听效果。

评书是群众基础深厚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被誉为”评书四大家”之一的刘兰芳,曾凭借一部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家喻户晓。从业六十二年,她演出的身影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如今的她虽已年过古稀,却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她常说,老了也要发挥”余热”,为时代,为人民,”说”好更多的故事……

“立志做一个为老百姓说书的人”

1944年,刘兰芳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深受曲艺耳濡目染,她的母亲和姨母都是东北大鼓演员,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她时常枕着母亲优美抒情的歌喉醒来。到了5岁,原本不想她踏入这一行的母亲突然改变了主意,开始教她唱东北大鼓。“差不多在我4岁那年,1948年2月初的时候,我们辽阳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大家伙儿都从‘艺人’变成了‘文艺工作者’,职业地位得以提升。母亲原来一直怕我干这行太苦,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好时代。”刘兰芳微笑着回忆道。

可是,那时的生活依然艰苦。1958年,刘兰芳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杨丽环,她技艺精湛,多才多艺,尤以演唱西河大鼓的长篇书目见长。“我们当时拜师学艺是有很多规矩的。拜师那天,我母亲叫来很多亲朋好友,在辽阳福海兴饭庄摆下拜师宴,按行规立下‘门生帖’,这叫‘坐科’。我磕了头行完拜师礼之后,师父为我改名为‘刘季红’。那年算是正式踏入了这一行,我记得当时刚满14岁。”

少时的刘兰芳自此跟着师父勤学技艺,反复磨练。“师父主要教我弹三弦和西河大鼓,西河大鼓《鲁达除霸》就是一遍遍看,一遍遍学,一遍遍问这样学会的。问问题只能等师父空闲的时候,但她真的非常忙,我都是‘随时出击’。”苦学的同时,刘兰芳也跟着师父到处演出。“那段日子虽然很苦,我却不觉得难熬,反而感到非常知足。走南闯北的经历扩大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更快地学会了自立,亲眼看到、亲身体验的人生百态,也让我对表演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刘兰芳不觉感叹道。

1959年,刘兰芳遇见了日后改变了她一生的“伯乐”,也因此迎来了人生中第二位“恩师”。

15岁的她,一有时间就跑到茶社、书场里听书。有一次,茶社里来了一位鞍山的著名说书演员,在台上唱长篇西河大鼓《精忠说岳》,他就是“伯乐”杨呈田。只要是有杨呈田表演的场次,刘兰芳都会在台下专注地坐着听,有时还会跟着摇头哼唱几句。“那时候,不但观众觉得小女孩来听书很稀罕,就连杨呈田先生也注意到了我。有一天散场后,他突然下台来找我聊天,得知我拜过师、学过艺,就让我唱两段。我就唱了《忆真妃》,结果没唱两句就被他打断了,他直夸我唱得好,还让我一定要去当时正在招生的鞍山曲艺团报名。这对那时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刘兰芳抓住了这次机会,不负众望考入了鞍山曲艺团,成为一名正式学员。“在团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个小瓶颈。因为我是团里唯一的东北大鼓学员,又是个女孩儿,团里的老师们就商量,女孩儿应该有女孩儿的特色,不宜把‘书’说得太硬,于是计划为我找一位女老师作深入辅导。”

就这样,当时鞍山曲艺团的台柱子、以《曹家将》《三侠五义》《三下南唐》为拿手绝活的孙慧文便成了刘兰芳的第二位“恩师”,并为她改名“刘兰芳”,这个名字伴随着她此后的一生。此后,她还拜了赵玉峰、阎春田等著名艺人为师,博采众长,练就一身技艺。

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学艺之路,使刘兰芳磨炼出坚忍不拔的性格,也让她对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包括评书、东北大鼓等在内的各种曲艺形式,都来源于民间大众,扎根于人民群众沃土。这是老百姓的文化,理应回到老百姓当中去,所以从出师那天起,我就立志做一个为老百姓说书的人。”刘兰芳的语气十分坚定。

也正如她当年所想,在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无论是偏远的山区、热闹的村落,还是无垠的矿山、油田,甚至是边防哨卡和老少边区,都留下了她奔走演出的身影。

仰望星空

刘兰芳近期参加会议照

“我想,《岳飞传》会一直讲下去的”

出师后,刘兰芳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说书演员。她第一次巡回演出时,说的就是《岳飞传》,《岳飞传》可以说是她的“底活儿”,也是她的开蒙评书。慢慢的,到了1965年,刘兰芳已经在鞍山地区小有名气。在这期间,也和丈夫王印权组建了家庭。

1976年,32岁的刘兰芳遇到了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的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找到刘兰芳,邀请她录制了《海岛女民兵》《闪闪的红星》等六部新书。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文艺届,鞍山电台再次邀请刘兰芳第一个在电台里说传统题材的大书。“其实我当时已经有点经验了,《刑场婚礼》和《千里送婴儿》两段大鼓,都已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这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就了。”刘兰芳说道。

尽管如此,她心中依然很犹豫。“我觉得当时我在鞍山曲艺界还只能算是小辈儿,这等大事,应该让老先生们先上。但文艺部李喜元主任的话又让我坚定了决心,他对我说,‘你曾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基本功扎实,也有听众基础,应该趁热打铁,专门录一部评书!’”刘兰芳回忆道。

就这样,《岳飞传》被刘兰芳夫妇选中了!

为什么选它?一是因为这是刘兰芳最拿手的“看家本领”;二是因为《岳飞传》是“伯乐”杨呈田传给她的,说这部书,也是为了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然而翻新创作却非易事。当时,鞍山曲艺团进行了重建,白天团里有演出,任务很紧张,为了编写《岳飞传》,刘兰芳与丈夫白天演出,夜里把三个孩子哄睡后才开始伏案写作。如今回想起当年“挑灯夜战”的日子,刘兰芳依然觉得很不容易。“当时我们住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往过道上放一张桌子,摆两个木凳,我们俩对着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记忆中的‘书梁子’。两人侃出一回书的路子后,我爱人去睡觉,我就将‘书梁子’理顺,编写好,快到午夜的时候,再叫醒印权,由他润色加工,我去上床歇息。”经过7个月这样的“流水作业”,《岳飞传》终于写出来,录出来了!共计117回,60余万字。

1979年9月1日,《岳飞传》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一时之间,万人空巷。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有66家电台复录播出。

“《岳飞传》为什么会受欢迎呢?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刘兰芳打开了话匣子,“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因为作品本身有广泛的人民性。抗金英雄岳飞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的一大冤案。对岳飞的同情、对奸臣的痛恨,借说书人之口,来宣泄人们心中的愤恨,表达缅怀忠烈的心情。其次,岳飞的‘精忠报国’和现在提倡的爱国精神是统一的。纵观历朝历代,人们都称岳飞精神是中华民族之光,当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就是对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谈及岳飞精神,刘兰芳想起一件动人的往事。1987年,去老山前线慰问演出时,在部队卫生营的门口,她曾遇见一个小战士,从家里带出一整套《岳飞传》录像带。“他告诉我,他爸爸希望他用岳飞精神激励自己,要不怕牺牲,勇于战斗。我觉得这种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信念,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刘兰芳认为,岳飞身上的“忠、孝、严、廉、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精忠报国是岳飞的人生信条,忠是基础,孝是延伸,他侍母至孝、教子甚严,是忠孝两全的典范。此外,他清正廉明,堂堂做人,并且非常勤奋好学,一首《满江红》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样的精神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而评书就是要用‘民族魂’去温暖大众的心,如此,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我永远不会忘记身为一名曲艺人的责任——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我想,《岳飞传》会一直说下去的!”刘兰芳的眼里闪着炽热的光。

(责任编辑:郭志萍)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