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孙德民剧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孙德民剧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9-01-21 16:19:42 来源:光明网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孙德民戏剧创作研讨会,1月19日在京举行。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主持会议,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建伟、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中国话剧协会会长蔺永钧等领导以及薛若琳、余林、欧阳逸冰、汪守德、刘彥君、黄维钧、李法曾、黄在敏、范小宁、武丹丹、万素、高扬等专家学者,均对孙德民近年来的剧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谦逊、敬业的品德和提携后辈的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孙德民是全国知名的剧作家,“话剧百年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获得者,1962年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创作了50余部大戏和10多部影视剧,荣获40多项全国性奖项。2014年至今,他又创作了8部戏,其中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成兆才》《塞罕长歌》获得一致好评。

研讨会上,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孙德民勇于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写的担当精神。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只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孙德民的作品始终聚焦时代主题,从生动反映时代楷模李保国感人事迹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到全景展现“地球卫士”塞罕坝绿色发展历程的话剧《塞罕长歌》,从讲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话剧《雾蒙山》,到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河北梆子《百合岭》,再到讴歌民族大团结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担当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了吹响时代号角、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发展力量的重要作用。

深入生活,方得佳作。孙德民的成功,靠的是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特别是对待自己创作的每一部作品,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创作《李保国》时深入太行山区两个多月、行程几千公里,他创作话剧《塞罕长歌》时在坝上深入生活半年多、采访林场三代职工50多人次。专家们认为,搞好文艺创作,就需要像孙德民这样,始终坚持崇高艺术追求和工匠精神,下苦功夫硬功夫,追求细致精致极致,做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能成就大作力作,才能成就自己。

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是孙德民剧作最突出的特点。如《雾蒙山》中训斥醉酒的一段话,朴实、生动、形象;而李保国“情愿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的箴言,映照出当今知识分子的透亮心灵;话剧《成兆才》对于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专家们还对孙德民谦虚低调的品德,甘为人梯、倾力相助的大家风范给予高度赞扬。孙德民很谦虚,能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他很低调,从不以名家自居,对每一个找他写剧本、看剧本的剧团,从县级剧团、市级剧团到省级剧团,他都以诚相待,全力以赴。他在自己创作的同时,更多的是投身文艺人才“传帮带”工作,他亲自带领辅导了一批优秀年轻编剧,许多人已经在全国戏剧编剧界崭露头角,开始独立开展剧本创作。他积极投身“结对子、种文化”工作,到基层院团辅导创作,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努力推动戏剧知识的普及和传承。他主动对年轻人拉一把、扶一程,许多作品他都深度参与创作,但却没有署名,把成绩留给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新秀。专家们表示,孙德民这种甘为人梯、助人成长的大家风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作家艺术家只有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德艺双馨。

孙德民感谢与会专家的支持与鼓励,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弥补自己创作技巧不足的就是深入生活,我是用生活来圆自己的戏剧梦。我有两个生活基地,一个是青龙县七道河村,一个是隆化县四道营村,都是深山区,在那里我有许多农民朋友。是那里的土地、农民养育了我,为我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我的许多作品,诸如《雾蒙山》《愿望》《苍生》《野百合》《百合岭》《晚雪》都在在那里找到戏剧的种子。所以生活才是戏剧创作的原动力,一个剧作家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深深地向生活弯下腰去。只有满怀真情、袒露真诚、掏出真心,才能对生活获得真正的认知。”他表示:“能与戏剧相伴一生是一种幸福。以后的日子,我还会继续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热爱、感恩、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以戏剧抒写生活,体悟生命,表达内心,实现戏剧的最高审美价值,是自己最大的人生追求,此生无悔!”(光明融媒记者 苏丽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