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历经200天修缮 乐山大佛恢复昔日风采

历经200天修缮 乐山大佛恢复昔日风采
2019-05-07 16:50:57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在完成加固工程后,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得到排除,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日前,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四川乐山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历经整整200天闭关“体检”和“治疗”后,乐山大佛顺利完成勘测维护工作,恢复了往日风采,在“五一”前夕重新整装“出关”,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乐山大佛修建于唐代,在四川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凌云山上屹立千年后,已逐渐出现“衰老”症状:风化病害、水害、生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脱落等问题日益严重,且有加速发展趋势,这使大佛失去了往日风采。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正式启动。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严重,经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大佛管委会及时实施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排险加固工程”。这是新世纪以来对乐山大佛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

从前期勘测到排险加固,乐山大佛先后经历了“全面体检”“美容保养”及智能监测等程序。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陈有波表示:“项目完成后,大佛脸花鼻黑、胸腹部开裂等病害得到了明显改善,更为可喜的是,我们获得了乐山大佛有史以来最为翔实的病害勘测数据,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白皮书,为下一步科学制定乐山大佛保护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经200天修缮 乐山大佛恢复昔日风采

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左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前的乐山大佛。右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后的乐山大佛。新华社发

1.高科技手段为大佛做深度“体检”

石质文物保护本来就是世界难题,而乐山大佛是直接在易风化的红砂岩山体上雕琢而成的,加之坐落江边,常年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风化、渗水等病害易发,保护难度更大。

在乐山大佛面临的各种病害中,岩体渗水是危害最大的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找到渗水点及水流路径。为此,勘测维护项目承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专门为乐山大佛研发了一项新技术——荧光碳点示踪法。

“我们无法看到大佛内部结构,也不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用这个方法可以将原子级别的碳元素打入大佛身后的岩体,荧光标记后的碳元素随着岩体中地下水浅表层运移,从后向前流出大佛身体。再用特殊光照就能检测到荧光标记出现在大佛身体的哪些部位,从而判断大佛体内渗水的路径。”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说。

乐山大佛自建成以来,经历了多次修缮,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修缮次数就有10多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体检”和修缮用上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不仅结果更精准,对文物本身的扰动也更少。

此次勘测维护,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手持探地雷达检测、高密度电阻率法含水率检测等高科技手段一一上阵,获得了大佛赋存地层岩石微观结构、小构造特征、易溶盐分布特征、岩石孔隙特征、氧化物及元素分布特征,标识了渗水层并初步查清岩层渗水原因,查清了大佛整体病害类型为风化、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脱落以及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等。

2.无损抢救重现大佛本来模样

此次“体检”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表现为2001年修缮材料层空鼓、开裂、脱落,面积约30平方米,病害形成原因是:大佛胸腹部岩体带状渗水产生溶蚀作用并产生静水压力,导致粘接界面失效、修缮材料层逐渐剥离;修缮材料本身劣化;修缮材料层热胀冷缩,形成微裂缝;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

归结起来,原因主要还是前期修复材料与岩体差异太大,二者融合不好。于是修复团队花了大力气在修复材料上下功夫。孙博说,如果修复材料接近岩体本身,修复后更接近一个整体,外壳部分就不会开裂或者凸起了。

把老匠人请到现场后,了解到过去用的修复材料配方都是根据经验来的,于是他们反复试验,寻找最佳配方,仅抹在岩壁上的材料试块就有近50种。终于,团队获得了修复材料的最佳配方,不仅满足了渗透性和高强度要求,还保证了颜色的协调性。此次确定的修复材料配方将作为可保留的数据资料,为今后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在修复前,地衣、苔藓等在大佛额头、两侧脸颊和鼻头长成很多黑斑。项目组在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发现维管植物32科53属56种,生物病害问题几乎覆盖大佛全身。由于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较强,“暴力破解”很可能连植物带着大佛面层一起撕开。修复团队采用“蒸汽法”,先将其软化,再拿无纤毛巾一点一点清洗,确保不伤及大佛的“皮肤”。项目完成后,大佛的面貌终于恢复了本来的模样。

3.重日常维护,保护大佛完整性

3月18日,技术人员将光纤光栅渗压计和位移传感器探头安装进大佛胸部,通过它,技术人员能准确探测到大佛体内渗水的细微变化;4月16日,覆盖大佛四周的23块光纤光栅传感器开始工作,它们如同给大佛穿了一件智能外衣,可以对大佛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孙博说,对大佛的监测保护不会随着现场“体检”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将根据现场勘察及试验研究成果,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还将对乐山大佛病害类型、特征及成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尤其是大佛岩体渗水来源及通道进行论证。

“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陈有波说,景区管委会将成立大佛石窟研究院,充分运用本次勘测成果,深入开展乐山大佛遮盖物、乐山大佛渗水治理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盘考虑、长短结合,科学有序推进乐山大佛保护工作。

发布会上,乐山大佛景区还与上海大学签订遗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力合作,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研究和保护。

乐山大佛日常维护专业队也于日前正式成立,这支维护队由乐山大佛景区工作人员和此前参与过乐山大佛修缮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大佛保护股股长杨天宇任队长。杨天宇说,维护队将不定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大佛两侧植被清理,周围碎屑、垃圾清理以及面部的清洁保养,让大佛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保护好、传承好乐山大佛,是我们对世界人民、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乐山市委副书记曾洪扬说,乐山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实施系列维护修缮工程,构建“景城一体”管理体制,推进大佛保护地方性专项立法,使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得到完好保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