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从舞台到讲台——刘丹丽的艺术人生

从舞台到讲台——刘丹丽的艺术人生
2019-05-24 14:00:41 来源:光明网

【光明访名家】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志强

“刘老师又获奖了!”4月下旬,刘丹丽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的消息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的朋友圈、微信群里传开。

30多年来,刘丹丽做演员,从楚剧到歌剧;做老师,从管理到上课;做艺术家,从舞台表演到歌剧创作,人生角色丰富多变,充满挑战。“昔日楚剧皇后,今日歌剧英才。”在荣誉面前,刘丹丽没有止步,而是在一次次的不断超越中实现对艺术的追求。

从舞台到讲台——刘丹丽的艺术人生

刘丹丽在演出中。资料照片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部队胜利文工团和湖北省戏曲学校招收演员,爱唱歌跳舞的刘丹丽瞒着家人报名参加考试,并选择了离家近的湖北戏曲学校,开始学习楚剧。

“每天4点钟起床,自己先练两个小时,等老师和同学来上课,再跟着大家一起继续练。”刘丹丽回忆,正是这种拼劲儿才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85年,刘丹丽一毕业就被湖北省楚剧团录用,成为一名专业楚剧演员。在楚剧团的10多年里,她潜心研究楚剧唱腔特点,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后来成为楚剧团的当家花旦。1997年,在全国现代戏会演中,刘丹丽凭借楚剧《恩情记》《东方税官》的精彩表演,获得第十四届“梅花奖”和第七届“文华奖”。

正当刘丹丽在楚剧表演崭露头角时,湖北歌剧舞剧院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她毅然决定挑战自我。从楚剧团的“台柱子”变成歌剧院的“配角”,刘丹丽重新拿上笔记本、录音机进课堂、进琴房、进排练厅,开始学习歌剧表演。

1999年,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复排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作为饰演韩英的后备人选,刘丹丽被安排在替补队的C组。即便如此,刘丹丽也从不缺席一次排练,A、B角在台上排练,她就在台下跟着学。散场后,她常常一个人留在排练厅,琢磨每一段唱腔、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洪湖赤卫队》进京汇报演出前,剧团抱着试试的心态,让刘丹丽上台。憋着一股劲儿的她终于有了机会,剧中最难的两段咏叹调《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和《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被她演唱得情深意切、委婉曲折,在场专家和观众无不动容。刘丹丽最终成为正式演出的主演。

后来,《洪湖赤卫队》演出400余场次,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每次演出都掌声雷动。“韩英”,成为刘丹丽在歌剧艺术上的名片。凭借这一角色,她于2005年再次荣获“梅花奖”,成为少有的“二度梅”。

“多年的表演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乡村,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才能创造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从艺多年的刘丹丽心中一直有个把普通人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梦想。

2016年,编剧胡应明以湖北公安县麻豪口镇农村福利院院长刘德芬为原型,创作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刘德芬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德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下社会缺乏的。”看完剧本的刘丹丽当即决定:“这个戏我接了!”刘丹丽多次前往麻豪口镇福利院,重复刘德芬曾经做过的工作,为老人梳头洗脚,为孩子穿衣穿鞋,体验角色。为了做出老百姓听得懂的歌剧,《有爱才有家》除了歌词通俗易懂,在伴奏上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大量融合当地花鼓戏、民歌以及公安曲艺“说鼓子”等元素。观众直呼:“刘丹丽把刘德芬演活了!”

师生同台心连心

“戏剧艺术传承,靠的不是一个人,而要靠一批人去传帮带,这就是我选择当老师的原因。”2012年,刘丹丽再次跨界,从舞台走向讲台,担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以前,武汉大学艺术系只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刘丹丽的推动下,艺术学院逐渐从偏重理论到强调理论和实践兼备的方向,增设表演本科专业和电影学、影视编导两个硕士专业。“以前都是在外面聘请老师兼职教表演课,刘院长来了之后开始招聘专职教师教表演。”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丁康介绍。

在《有爱才有家》剧组里,除了刘丹丽是专业歌剧演员,其他演员都是没有登过台的武汉大学老师和学生。这对歌剧表演来说,实在是不小的挑战。刘丹丽将挑战当作机会,通过排练剧目,直接在教学中创编,让学生学到课堂和书本找不到的经验。

从拿到剧本到确定参加中国第三届歌剧节演出不到半年的时间,最初大家觉得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信心。“不要紧,不会我们可以学,我相信大家有这个潜力!”刘丹丽的话让大家备受鼓舞,演出也非常顺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爱才有家》再次在北京上演。现场观众说:“演员们的表演很真实,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大爱。”

创作一部走心、接地气、留得住、传得开的民族歌剧,是刘丹丽在民族歌剧人才培养上的初心。在她的努力下,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落户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刘丹丽选择从舞台到讲台,最根本的动因还是源于她对民族歌剧和音乐艺术的深切挚爱,她想努力传播这份爱。”《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说。

从舞台到讲台,从习得艺术,到回馈艺术、献身艺术,刘丹丽一直致力于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刘丹丽说:“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轻人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歌剧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4日01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