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是如何拍就的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是如何拍就的
2019-08-27 16:30:17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这条伟大长河穿越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滋养哺育了一个民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谆谆嘱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进步,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旧貌换新颜,人们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提升到新高度。

于是,辗转10万多公里,踏遍长江岸,高歌新华章,“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百炼出炉。

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创新之作

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恋》是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长江的创新之作,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

“在过去几十年中,长江曾出现很多环保危机,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同时强调我们与长江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长江之恋》总导演刘丽婷说。

纪录片《长江之恋》从人物、细节入手,力图展现长江沿岸地区人民“共饮一江水”,但孕育了人们对长江不同的眷恋之情和故事。与此同时,不仅回访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故事和场景,还寻访社会变迁、绿色转型中的鲜活故事。比如牧区的第一个大学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十几年来,他承担起了长江源头动植物保护、数据记录、环保宣传等工作,用镜头见证了雪域高原肉眼可见的变化;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长江入海口,顾玉亮和同事们用了19年时间,在崇明岛边的滩涂“青草沙”上,为上海人民找到了优质的水源地。

为了给长江沿岸这些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十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其中有最早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被称为“三峡之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秘书长范恒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学部原主任马克·列文,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王世光等。他们许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为纪录片作了权威指导。

全景式立体式记录长江

2019年初春,8个摄制组从上海出发,沿6380公里的长江溯源而上,足迹遍及长江沿线各省市,辗转10万多公里,希望能够全景式、立体式地记录长江。

初夏时节,《长江之恋》第一集摄制组的成员们把冬天用的冲锋衣、冲锋裤放进了行李箱,他们要去探寻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抵达目的地后,高原反应让大家纷纷“倒下”,这让摄制组始料未及。导演董洁心、主摄影朱骞已经是第四次走进高原,没想到第一天就头疼头晕,身体不适。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吃下抗高反的药物,头疼的时候咬紧牙关,呼吸困难时放慢脚步,面对着强烈的紫外线,在空气稀薄的沱沱河流域,摄制组的成员们抖抖肩上的尘土,拿起摄像机开始一段又一段的拍摄。

每年五六月份攀枝花地区最是炎热,第二集导演董玲俐带队来此拍摄的时候,气温一度在40摄氏度以上,地表气温接近80摄氏度,连设备也要降温才能运行,摄制组不少人都晒伤了。从都江堰到汉源到宜宾再到都江堰、重庆,最长的一次,从宜宾到攀枝花行驶了13小时,但舟车的劳顿丝毫没有影响摄制组的创作热情。

这样的故事在摄制组每天都发生着。厂房里闷热的环境,汗水无数次湿透衣服;面对长江滩涂的淤泥,摄制组艰难跋涉,但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第三集摄制组陈琳带队在湖北拍摄二十余天,大家都拼搏到最后一刻。

第四集的导演刘玮带队的摄制组则深入潇湘大地,记录洞庭湖边那些可敬可爱的人——生态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拍摄大都是在小船上展开的,时间长、水浪大、天气变化多端,当时正处于洞庭湖血吸虫高发期,大伙雨鞋一穿,救生衣一套就随船深入湖中央开拍。“八百里洞庭是我家”,摄制组用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声音,每一个采访来记录下这些湖边最美丽的守护人。

安徽铜陵人张八斤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现在成为一名兢兢业业的江豚饲养员。清晨,导演张艳芬带队跟着张师傅喂江豚,他的竹竿一敲,江豚就来找它们的朋友张师傅了。深夜,一条独木舟,张师傅又来悉心喂养照顾他的江水中的小伙伴。摄制组在独木舟上,要拍到好的故事也要保持着船的平衡,面对着拍摄人物,大家仿佛也找到了那片静心与初心。

导演王向韬和史嘉年则一次次带队登上崇明岛。“青草沙”是我国最大的江心水库,位于长江入海口,青草沙设计师顾玉亮说:“我有一双儿女,一个是儿子,一个就是青草沙。”这么简单又动容的一句话表达出了他对自己工作的这份深情与眷恋。

呈现碧水上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在视觉上力求呈现最美的“长江之恋”,为当代中国积累、保存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在前期策划时,节目组针对纪录片的预设结构设计了特别的拍摄模式,拍摄被分成故事、采访和空镜三大块,并分别制定了最佳的拍摄方案。

《长江之恋》摄制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饱满的创作热情,专业的职业素养,保持着一颗纪录片人的初心,“用镜头记录着当代人的故事,全面展现他们的风貌,记录着社会与生活,记录着他们的风采与真实。”他们在长江沿岸砥砺前行,记录下这一湾碧水上每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绍,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台高度重视这部纪录片创作,多次召开协调会指导部署,在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为主要创作力量的基础上,12省市卫视台在拍摄和资源调度上给予很大支持。

据悉,《长江之恋》于东方卫视、上海纪实频道全国首播后,该片还将择时登陆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30多家省级卫视及地方台。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7日09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