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是舞蹈本体的戏剧”,刚刚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舞蹈家荣誉称号的舞蹈界翘楚门文元如是说道,“舞剧要展现的依然是人的故事,这里的人是现实的人,亦是理想的人。”年过80岁的门导如今依然以一颗赤忱的心在坚持舞剧的编创,新年伊始,他携手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及天津歌舞剧院推出新版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并在其中担任总导演及编剧,这台颇具里程碑意义的舞剧也将于1月7日、8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两场。
全新改版,一场舞台上的电影
由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与天津歌舞剧院联手打造的《海河红帆》,根据作家刘誉著《锋刃》改编。舞剧为观众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海河边那道不曾磨灭的红色信念与精神之光,展现了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牢记使命的革命精神,门文元总导演称其为一部“伟大时代坚守文化自信决心”的作品。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资助的项目,《海河红帆》曾以芭蕾舞国标舞相互融会的新颖形式于2017年首演,引起了舆论热议。历经两年来的不断修改与打磨,特别是舞剧选段通过“维也纳中国新年舞会”、“一带一路”厦门公开赛等一系列中外舞台的艺术实践,最终对剧本、结构、舞蹈、舞美等进行了精益求精的全方位改善。总导演、编剧门文元在进行新版舞剧创作过程中去掉了芭蕾舞部分,突出国标舞特色,以独特的创新改编,用西方的舞蹈语汇强调中式表演风格,将四幕精编为两幕,主线集中,节奏洗练,舞蹈炫美,“一切的缩减都是为了戏剧和人物服务,我们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同时也必须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此外,舞蹈尤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形式的简约、手段丰富、效果强烈等特点,将国标舞的优雅舞步与中国革命年代的厚重历史感相结合,多媒体设计李世辉动用6台高清投影机的“奢华配置”、利用“场景化”的表达手法,用实拍、抠像、虚实结合等方式融合舞剧中情感的浪漫主义与情节的现实主义,让观众在同一个时空感受到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堪称“一场舞台上的电影”,从而达到了与观众深层次的、心灵上的互动。
工匠之心,构成元素皆审美
舞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要兼顾“舞”的赏心悦目,又要注重“剧”的跌宕起伏,对于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海河红帆》来说,最难的也就是要跳出“年代感”、跳出“中国精神”,对此门文元导演表示“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小至呈现的一抹颜色,大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经历了千百回的磨练”,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海河红帆》中的经典音乐也将以黑胶唱片为载体,以更多元的方式向观众传递舞剧所要表达的故事。本剧的作曲、音乐监制李勋也提到:“这次的音乐创作和以往音乐会等舞台音乐的创作有极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小说体’的音乐创作,凝缩成40多分钟的音乐唱片以故事作为引子,听音乐的过程也是听故事的过程。”将通感与共情融入舞剧的每一个元素的创作,已成为舞剧主创的共识,甚至可以说新版《海河红帆》中每一个工种所创作出的作品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才让这台舞剧的“构成元素皆审美”,也为观众带去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化繁为简,回归初心再出发
“由浅入深易,由深入浅难”,当众多创作者想着要如何丰富内容时,新版《海河红帆》却想着如何减少庞杂的“输出”,转而专注于演绎好一个角色、跳好一支舞蹈。
担任主要角色的张寒蕾、王冰、盛晨都曾获中国职业拉丁舞、摩登舞冠军,还有当代青年舞蹈家曾明、赵磊、高健、肖雨助阵。领衔主演王冰、张寒蕾表示这台舞剧最难的部分不在于“跳舞”或者“演戏”,而在于平衡两者的情绪的表达。首演于2017年的《海河红帆》由于其中还有很多芭蕾舞等舞种的独立元素,舞蹈套路更多,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而经过改版后,必须在国标舞这一舞种上进行创新与融合,“要将国标舞的语汇完全揉碎,再去塑造成新的舞蹈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次我们加入了高托、中托、托举等动作,这些都是要通过长时间训练来磨合的”。可见本剧剧组全员正是力图用国标舞这一外来舞种,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中国英雄,用永无止境的艺术创新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注入国标舞这个国际性的舞种,无不是回归初心的再次出发。
“把每一遍都当作最后一遍来演绎”,这是新版《海河红帆》主创人员的心声,过百人的团队历经数月的打磨,把这首“那年那月的歌”,献给祖国、献给英雄、献给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一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期待来自革命年代海河的热血红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