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今年为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季的开始、一年时序的开端。
古人总结出立春的三个标志性物候:一候东风解冻,即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开始复苏;二候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在洞中逐渐苏醒;三候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还有些碎冰片,好像被鱼背着浮在水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儒家经典《礼记·月令》记载:“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说的是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斋戒。在立春当天,天子亲自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赴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除了国家祀典,民间各地也有丰富的迎春活动,如贴宜春帖、挂春幡、戴春鸡等。
立春节气有很多习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打春”和“咬春”。
打春,指用鞭子抽打泥土做的春牛,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相传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西周时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汉代“陈列土牛模型”,宋代“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后世沿袭此俗。清代《京都风俗志》中记载:“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耕牛下地耕田之意。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尤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带回的碎土撒在牛栏内,据说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咬春即在立春这天咬食春饼、春卷、萝卜等食物,祈求身体健康。唐代已有立春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清代《燕京岁时记》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咬春是古人的食疗养生法。立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萝卜、韭菜等食材有辛甘发散之效,利于生发和保护阳气。
文人墨客历来喜爱咏春,留下了许多以立春为主题的诗词。杜甫《立春》回忆“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描绘了“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的早春美景。苏轼被贬海南时仍写下满怀热情的咏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南宋张栻《立春偶成》亦为立春诗的佳作:“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日,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希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孕育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