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水龙头,便有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涌出——今天的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但在一百多年前,这对北京市民来说可谓是天方夜谭。1908年,随着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东直门水厂建成投产,依靠土井打水、水夫送水的北京人才第一次知道自来水为何物。从最初仅服务3000多人,到1967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9.86%,北京自来水事业的进步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进程。
为了保留这段珍贵的城市记忆,让市民了解北京自来水百余年历史和供水用水相关知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于2000年在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基础上建立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最初展厅设于原蒸汽机房内,2016年新馆建成,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括科普馆、通史馆、印章展和清末自来水厂旧址4个展示区域,通过遗址、文物和现代化展示手段向海内外观众讲述“自来水不自来,自来水来之不易”的故事。
东直门水厂蒸汽机房,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旧馆设于此
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之关防
官督商办的自来水公司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街3号,建筑造型古朴庄重、富有特色。走进新馆二层的通史馆,展厅里播放的短片《帝都旧影》展示了旧时北京人日常取水的画面——打着赤膊的水夫摇着轱辘从井窝子(水井)里提上来一桶桶水,随后倒入水车,驶入胡同。
长期以来,井水是北京城的重要水源,一些与井有关的地名如王府井、三眼井等沿用至今。清朝末年,京城多次发生火灾,因井水救火效率极低,损失惨重。出于消防考虑,1908年3月,农工商部两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议采用官督商
1908年公司发行的股票
办形式建设“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批准。
有了官方许可,还需筹措资金。展厅里,一张张花花绿绿的股票记录了自来水公司“招商集股”的历史。记者看到1908年公司第一次发行的股票,其外观采用碑式边框设计,文字沿袭中国传统书写格式,公司名称等均从右向左横书,没有采用西式股票形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后,清朝有识之士开始接纳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但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还保留着传统文化习惯。”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副馆长梁淑云说,“这些股票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展品,股票样式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股票的经典款。”
记者注意到,招股章程中明文规定“专集华股,不附洋股,凡本国民众,无论官、绅、庶均可入股,享受股东权利”。由于招股章程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建厂所需的270万元股金很快就筹到了。
公司成立后,总理周学熙立即招聘人才。展柜里陈列着一张张公司早期职工卡片,写着姓名、籍贯、年龄、出生日期、工作经历、薪金等内容,还贴有照片。从卡片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公司职员中有没上过学的水夫(负责卖水、运水),也有上过私塾的账员、文书员,还有国内名牌大学生和海归留学生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
“这是一组内涵丰富的文物。”梁淑云说,“职工信息详细记载体现了公司早期管理的精细化,员工升迁和薪资情况等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组织架构和经营情况。”
在完成勘察水源、设计水厂、丈量水管线路等工作后,公司开始在东直门外建造第一座水厂。1910年2月,东直门水厂完工投产,水厂所用的蒸汽机、闸门和管材等均从德国进口。同年3月,东直门水厂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
不过,北京老百姓一开始对自来水并不买账。由于水压原因,刚从水龙头里放出来的自来水有白色气泡,老百姓称之为“洋胰子水”,不敢喝。为了消除顾虑、打开销路,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在报纸上登广告,并采取免费送水两个月等促销办法,逐渐赢得市民信任。
富有艺术感的工业建筑
来到水厂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的办公旧址大门。大门面阔三间,中间为拱形设计,门脸用红青砖镶砌而成,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细看大门顶部浮雕,上方有荷叶、莲花、香蒲棒、慈姑花等图案,下面是磐石和流水,象征寿山和福海。拱心石部分浮雕由花心瓣和莲花纹组成,名为“清净吉祥”,表现水的洁净无瑕。大门两侧上方有“双狮护财”浮雕。
梁淑云介绍,办公旧址与北京传统二进式四合院形制相似,现存房屋30间,原为办公室和化验室。现部分房间辟为展室,展示了北京自来水公司百余年历史中使用过的印章,共有333枚。
“这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梁淑云指着一枚小孩手掌大小的印章说,“建设自来水公司的奏请获批后,清政府特颁此印信,专门用来处理公司与政府往来公文及银钱等重要事务。”印章上阳刻小篆“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之关防”字样,“奏办”意为奏请政府同意承办,“关防”则为旧时政府或军队所用印信。
走出办公区域,看到一片开阔的厂院,这里就是东直门水厂的生产区域,由北向南分布着来水亭、清水池、蒸汽机房、水塔地基遗址等市级文保建筑。
梁淑云介绍,从孙河取水厂输送过来的水首先抵达来水亭,在这里进行加药消毒后输入清水池储存。来水亭由德国设计师设计,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纹饰精美,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细节处又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是一座艺术价值很高的近代工业建筑。
清水池为品字形,如今已被加盖,隐没于地下。储存其中的清水由蒸汽机带动抽水泵抽到水塔上。需要用水时,水塔上的水利用重力流入管道中,输送到城中各处。
梁淑云告诉记者,水塔曾是东直门外的地标性建筑。“今天虽然见不到水塔,但我们通过老照片可以一睹当年风貌。”老照片中的水塔,塔身分为6层,呈六面形,塔顶部挂有一圈风铃,塔身下部镶有盘龙。当年风吹铃动,盘龙栩栩如生,成为城中一道优美的风景。
生动有趣的科普平台
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全市仅有东直门一座水厂,城区供水普及率仅为30.4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自来水业发展迎来春天。如今,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日供水总能力达450万立方米,服务用户470余万户。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在讲述水厂建设与改造、管网发展、水质保障、科技研发、节能减排、供水服务等内容外,更发挥科普功能,向公众介绍自来水生产工艺,普及用水节水知识。
博物馆一层的科普馆内,长达24米的弧形屏幕上播放着大型地表水水厂制水的现场视频,其下方的巨型电子屏上,卡通小水人“源源”演示了来自水源地的水通过10道处理工序,最终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的过程。
“我馆已成为市民了解水资源现状、城市供水安全和自来水制水工艺的现代化科普教育平台。我们近年来还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与西中街小学、东四九条小学、第一六六中学等50余所中小学校合作,为近2.4万名师生带去了自来水科普知识。”梁淑云介绍说。(记者 张鹏禹 本文图片均由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