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还能撑下去吗?”这些日子,常常会听到类似的声音。
疫情当前,许多行业遭遇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需要线下客流维持营收的实体书店影响尤甚。无论是连锁品牌的大型书店,还是中小型个体书店,都面临重重考验。
很多实体书店停业,不少书店销售额大幅下降,房租、员工薪酬等固定支出却依然存在。此外,居家生活为“云端”带来庞大流量,数字阅读平台、知识付费平台、互联网电商平台,都在积极巩固既有用户,拓展潜在人群,这些渠道也会对实体书店恢复营业后的客流和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于是,实体书店纷纷寻找线上发展方式:创造更多与读者“见面”途径,增添“人气”;与外卖平台合作,以“图书外卖”形式将读者选购的精神食粮送至家门口;直播“带货”,一边带大家“云参观”书店,一边向大家推荐新书好书;拓宽边界,举办线上读书会,提供公益课程,阅读打卡……我们看到,“云端”试水吸引了不少关注,取得一定效果。特殊时期,政府也在雪中送炭。北京市拟拿出1亿元扶持资金,上海市联合相关银行机构提供贷款支持,协调场地减免租金等等,以解实体书店燃眉之急。集众人之力,实体书店眼下困境有望缓解。
近些年,我国实体书店面对互联网电商冲击,已经通过不断调整逐渐迎来回暖趋势。实体书店自身不断摸索,开启“图书+”的多元发展模式。虽然经营方式有所区别,但实体书店积极借鉴互联网电商“流量”思维,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少实体书店以书为媒,集合文创产品、咖啡简餐、鲜花服饰等多种业态,再加上定期举办的公益讲座、阅读分享、非遗体验等各种文化活动,使书店成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综合体。各地政府通过补贴房租、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政策层面支持、引导实体书店发展壮大。而日渐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书店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不可或缺。合力之下,我们看到令人欣喜的复苏迹象。“最美书店”“网红书店”等拔地而起,不少人愿意花几个小时排长队进行体验,甚至有些书店成为城市特色地标,让游客心甘情愿前去“打卡”。规模各异的特色书店日益增多,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实体书店数量已经超过7万家。
书店好开,开好却不易。根据《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9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总规模突破千亿元,其中,线上售书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实体书店继续呈现负增长。“网红”如何长红?聚集人流之后,如何建立有效连接?怎样保持回暖势头实现更加彻底的转型?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书店将是一个更加多元的空间,书籍作为一种载体能让读者解锁更多产品、服务和体验。不同规模、定位的书店应该根据其自身特色形成特有经营模式。例如,小书店、旧书店依托人们的怀旧心理,紧紧“黏住”用户群体;社区书店可以更有烟火气,用好周边的“熟客流量”;时尚商圈里的大书店,在人来人往间,可以围绕书本和阅读,激活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书店正在进行有益尝试。有的结合沉浸式话剧,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线下体验;有的一边连接校园,一边通往社区,探索“四点半课堂”“家长小驿站”等更多打开方式……当创新和探索积少成多,当模式不断更新迭代,实体书店有望以新的形态融入城市生活。
大地回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经有书店陆续恢复营业。“一切正在重启”,在一家刚刚复业的书店里,店长感慨道。重启意味着重塑和机遇,期待书店不只是文化地标、网红打卡地,更能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站稳脚跟,为更多人带去知识和快乐。(管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