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专家:文艺批评也要“红红脸出出汗”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这是一个颇有些“辣味”的文化论坛。直面文艺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大家深入探讨文艺批评所面临的难点、焦点、堵点,思考对策,提出建议。
日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活跃在文艺创作、评论一线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
与会者形成共识,要进一步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彰显其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时代功能,发挥好文艺批评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
“没有淘汰率,没有发现美、鞭挞丑,对文艺伤害很大。目前精品相对较少,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偏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说,营造好的文艺创作风气,也需要红红脸、出出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场思想的净化、认识的澄清,这样才能好的说好、差的说差,把差的坏的作品的土壤和空间压缩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提出,要提高文艺批评的站位,以强烈的新时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满怀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热爱,真心实意地、宵衣旰食地投身于文艺批评,去掉“面子”要“里子”,不为应景为真知。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提出,对低俗庸俗的文艺作品,应及时发声,守住文艺批评的底线;对重大题材的创作也应该有实事求是、恳切的批评。
作为文艺创作者,对当前的文艺批评怎么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国画家田黎明表示,不能用西方的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有时候我们画家办的展览,理论家评论的时候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套用,对作品没有熟读就进行评论,画家不见得完全能够接受。”
“恶劣的批评横行霸道,对创作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认为,把文艺批评做好,要有才,要有胆,更要有识。不懂行当,不了解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真正好的艺术批评。
“文艺批评首先是要树正气,二是对作品要有认知,甚至要超越艺术作品本身,对创作者‘意’到而‘笔’不到的地方进行点评。同时正确指出力道不够的作品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利于作品进一步完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