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剧照 资料图片
史诗评剧《革命家庭》剧照 资料图片
天津市文化惠民卡发行现场。资料图片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这充分说明,文艺发展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艺市场直接反映了文艺生产和文艺产品的交换与传播状况,是文艺事业发展状况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培育健康向上的高质量文艺市场,才能促进文艺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1.推动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机衔接
文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出现了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是人们对文艺精品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是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依然不足。这一矛盾成为制约当前文艺发展的主要因素,迫切需要培育高质量的文艺市场加以调整完善。只有推动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机衔接,从供给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激发文艺创造活力,才能顺应当前文艺发展环境、条件和任务的新变化,才能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天津市以培育健康高质量的文艺市场为契机,相继打出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组合拳”,通过推动文艺作品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打造有影响力、人们普遍认可的文艺精品。
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培育高质量的文艺市场,就必须立足实际,通过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发现主题、捕捉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巨变,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
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属性,只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推出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图谱的佳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天津文艺界的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用公益视频、书画、曲艺等形式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让人们了解更多的防疫知识,从中汲取战胜疫情的精神力量。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史诗评剧《革命家庭》之所以上演后能够得到观众的热捧,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其秘诀就在于广大艺术家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文艺的方式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文艺供给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3.实现积极引导与尊重市场的有机结合
体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文艺创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实现这一目标,远离急功近利、过度娱乐、“唯流量”等不良现象,必须培育高质量的文艺市场。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天津市推出了天津文化惠民卡,在全国首创“变补贴院团为直接补贴市民”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把院团直接推向市场,倒逼院团营销机制和生产机制改革,把更多精力放到多出精品上,以适应观众的选择与喜好。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积极引导下,北方演艺集团坚持以文化惠民卡发行带动市场,坚持天津市传承经典与引进精品相结合,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促成了“观众、院团、市场”的良性循环。可见,只有积极培育高质量的文艺市场,不断完善现代文艺市场体系,才能扩大文艺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充分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刘舒,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