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保护非遗 维护文化多样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保护非遗 维护文化多样性
2021-05-17 08:26:5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丹寨5月15日电 (王连香)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仪式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在15日下午举行的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多样性维护促进旅游发展。

一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旅游客持续发展的根基,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的美学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在于寻求新奇、愉悦、超越的审美体验,并因此丰富旅游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差异性实际地呈现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保持让文化旅游更加具有美学感染力。因此,文化多样性维护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文化表现形式的“同质化”不符合文化旅游的根本价值诉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保护非遗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是维护文化旅游的根基。作为差异性在文化形态和内容上的体现,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由此也呈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具体实践,其根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所有作为民族传统或地方传统而存续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使之以鲜活的样态存在并作用于当代社会生活。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根本价值维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共同性。

三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文旅融合必须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前提,势必表现为文化旅游对非遗保护的有力促进,彼此应该相得益彰而非混为一谈,以单纯的旅游开发和利用取而代之。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切实保护旅游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与维护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价值及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同质化”蜕变不仅破坏地域文化生态,也以差异性丧失而最终削弱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持久的旅游经济利益休戚与共。

四是振兴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护非遗、促进文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非遗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以传统民俗为生态环境的,其当代存续和发展同样不能脱离如此基础和环境。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体现着特定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需要,是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也是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赓续、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展现的社会机制。靠民俗机制和民众力量来开展融于民俗、表现为日常社会生活生态的乡土艺术活动,既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又为文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

五是建设相适于文化旅游的主体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要特别重视建设与文化旅游相适应的主体性。在旅游关系中,旅游者要有健康的旅游意识和审美眼光,要怀持入乡随俗的尊重之心,懂得欣赏文化差异性的美丽;当地民众则要有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要怀持依俗而为的自尊之心,懂得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大义。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这种尊重文化、自尊文化的主体性的养成。

六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以乡土艺术建设践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艺术实践,根本地关系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也关系着复兴中华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图大业。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的艺术实践,理当要靠植根于乡土大地、交融于乡间生活、谐和于乡村文化生态的自主民众艺术实践。 要想盘活好乡土艺术,要在了解民俗民情民艺的基础上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区共有的非遗项目,应由当地民众组成行会一类的民间团体进行自主管理,让生产合理有序。地方物产的“土”性,会成为促进文化旅游的独特价值。

(责任编辑:蔚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