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篇》《再别康桥》《米脂婆姨绥德汉》《运河谣》《雪白的鸽子》《白毛女》《党的女儿》……过去几年,我参与创作了多部民族歌剧。前段时间,我还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歌剧节。这是中国歌剧节自2011年开办以来,我连续第四届参加。可以说,我是近些年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
歌剧被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吸纳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各艺术门类的精髓,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说,歌剧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综合成就的重要标识。
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启动,对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进行扶持。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坚持将歌剧这一外来艺术样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一大批经典民族歌剧作品,推动了歌剧艺术的民族化进程,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近几年的民族歌剧呈现出创作遍地开花,题材类型更加多样,舞台呈现更加多元,制作流程更加规范,青年歌剧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歌剧事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梯队的建设。歌剧艺术对于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歌剧演员始终要葆有“艺海无涯,学无止境”的精神,多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多向戏曲艺术学习,多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学习,多向前辈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学习,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角色塑造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歌剧演员,并在伟大的事业中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创作。相信我们依靠集体智慧,不断求索,持续创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作者:雷佳,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歌剧表演艺术家)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9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