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须让文物“开口说话”

讲好中国故事,须让文物“开口说话”
2021-12-24 14:06:58 来源:光明网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会议提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网络和数字化时代,文化新业态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文物成为重要的标识要素,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琳琅满目的各种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在无声的展示中,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历史能被知晓多少,取决于太多外在因素。讲解员的水平、参观者的文化素养、展览的时间,甚至展览场所的交通条件、展览当天的天气状况等都会影响展览效果。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者。

要想让文物成为中国故事的主动讲述者,就得让文物“开口说话”,即借助于科技、产业甚至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主动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网络游戏与文物结缘较早。《王者荣耀》中的长城和敦煌,《QQ飞车》中的司马台长城赛道,《天涯明月刀》中的云冈石窟……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为玩家架起了了解文物和历史的桥梁。很多自带中国文物元素的国产游戏已成功“出海”。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54.5亿美元,不仅在美、日、英、德等主流市场站稳脚跟,在沙特、土耳其、印尼、巴西等新兴市场也表现良好。在游戏的超级数字场景中,一件件文物不再是身蒙尘埃的老物件,而成为外国玩家眼中中国文化最好的讲述者。

文艺工作者也从文物中找寻灵感,或直接把文物作为创作素材。网剧《古董局中局》围绕古董鉴宝展开,剧中文物以及主人公许愿的文物鉴定素养,成为展开“局中局”至关重要的线索,而线索背后的鉴宝故事与文物行业的种种规矩,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则运用综艺手段直接讲述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许多文博单位及相关机构、文物爱好者、文博“发烧友”更是直接试水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制作推出了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文物类短视频节目。根据抖音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抖音上跟博物馆有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3389万个,播放超过723亿次,获赞超过21亿。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不难,难的是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在近日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上,各界专家的一个共识是,要破解上述难题,须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文物利用方式的创新。论坛期间,推出了故宫超高精度“数字文物”,并借助VR、AR技术还原了故宫倦勤斋的部分场景,让观众见识了数字化赋能文物的强大能力。专家们认为,数字化技术手段是让文物“开口说话”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指间、耳间和心间。

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不仅要“开口讲中国话”,还要学会“讲外国话”,即做好文物的海外传播工作。总体来看,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特别是“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出以来,我国文物“出海”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带有中国文物元素的文化新业态在海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线下模式的有益补充,助力了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的提升。不过,不同文化业态尚未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合力,且在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此次《实施意见》的出台表明,中央对文物事业寄予了更高期望。广大文物工作者的肩上又多了一项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接下来,文博行业须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文物乃至文化数字化的基础,为文化新业态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快将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转化为各种数字化产品,为海外观众与我国文化瑰宝近距离接触提供便利,进而架起民心相通之桥,铺就文明互鉴之路。(作者:洪宇,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13版)

(责任编辑:蔚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