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初见的焦虑:英国文人笔下的早期铁路

初见的焦虑:英国文人笔下的早期铁路
2021-12-24 14:33:53 来源:光明网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现今火车因高速、安全、准时、便捷,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英国是通过工业革命踏入现代社会的国家,其标志之一便是铁路的修建和火车的使用。火车不仅带来交通方式的变革,更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还为英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引领英国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

但在铁路出现初期,人们对于火车这个庞然大物有着各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支持者认为铁路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物品价格,让众多普通人受益。但也有很多人对铁路持怀疑或反对态度。

1、20迈的“致命速度”

尽管最初的火车只有每小时20英里,但因为技术不成熟和协调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事故频发,因而被称为“致命速度”。

1830年曼彻斯特—利物浦线开通当日,国会议员威廉·赫斯基森便失足死于铁路事故;名为《居家故事》的刊物甚至开辟了《事故与灾难》专栏。据记载,英国1852年上半年便有113人因铁路事故死亡,264人受伤;1853年上半年,有148人死于铁路事故,191人受伤。这些事故经报纸杂志的连续报道,加剧了公众对铁路的敌意和忧虑情绪。

铁路事故常常出现在当时的小说中,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转折的重要因素。在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克兰福镇》中,为人厚道的布朗上尉在铁路事故中不幸丧命。威尔基·柯林斯的《无名氏》中万斯通先生也死于铁路事故。不过作家中对铁路问题描述最深入的当属狄更斯。

狄更斯对铁路的情感非常复杂,他既叹服于铁路的巨大威力,又对这种不可控制的力量感到恐惧。在《董贝父子》中狄更斯通过记述“斯达格花园”的变化描述了铁路的强大破坏力:“到处可以看到地震的痕迹。”用“地震”作比,形象地展现出铁路修建带来的破坏感,也暗示着劫后难以恢复原状的持久性伤害。作者还通过使用“摇摇欲坠”“乱七八糟”“混杂”“破败不堪”等消极字眼让读者感受到修建铁路带来的破碎感和混乱感,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狄更斯有意把各样物品堆积在一起,原本整齐的房屋和笔直的街道在建筑工具的干扰下变得杂乱无章,和谐有序的画面变得四分五裂。空间失序不仅意味着铁路修建过程的无章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生存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就像身处迷宫般的梦境,难以脱身。这是对时代失序的一种指责。

狄更斯自己也曾亲身经历了铁路事故——1865年6月9日,在肯特的斯泰普尔赫斯特附近发生火车脱轨事故,此次事故导致10人丧生,40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狄更斯立即写信描述了他遭受的惊吓,他第一次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这次事故给狄更斯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常常陷入焦虑当中,最终于五年后离开人世。

2、华兹华斯:用诗歌阻挡铁路

文人们用笔反对的并不是铁路本身,而是铁路的误用滥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社会关系的侵蚀。人们无法在宁静的环境下享受大自然,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疏离感令人对铁路望而生畏。

铁路出现初期,华兹华斯曾用诗歌《汽船、高架桥和铁路》热情表达对铁路所代表的技术革新与进步的称赞与支持。然而10年后,1844年10月15日,当华兹华斯得知湖区有修建铁路的计划后,愤而写信给时任贸易委员会主席的威廉·格拉德斯通,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并发起了“反对湖区污染”运动。他在信的结尾称,将大量游客带入湖区将会破坏他们想要欣赏的景致,他的原则是“莫毁美景,莫扰清净”。华兹华斯的抗议不仅代表湖区当地的居民,也是为了保护当地的动植物不受侵害。在请愿书后面他附上了一首十四行诗——《论肯德尔至温德米尔的铁路方案》,在诗末尾写道:“如果人心不再言语,/那么疾风啊,用你强劲/且持久的声音呼喊,对错误发出抗议。”华兹华斯认为如果人类的反对无法阻止铁路的修建,那么自然将会奋起表达不满。他试图唤醒某种民族认同感,让公众对湖区的文化保护产生热情。

华兹华斯的抗议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有很多民众支持他的观点,也有人批评他秉持的是精英主义立场,轻视穷人,而且剥夺了穷人欣赏美景的机会。针对这些批评,华兹华斯于同年12月9日再次写信给《晨报》,对自己的顾虑进行了更为审慎的解释。他从穷人的立场出发,认为这些人乘坐的是廉价火车,他们像牲口一样被塞进敞篷车厢里,要么风吹雨淋,要么忍受火车头的烟雾熏烤。这种极差的乘车体验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美的享受,同时无形中也拉大了穷人与富人的身份差距。

华兹华斯的努力虽然终究归于失败——铁路还是在1847年开进了湖区,但是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文人对铁路问题的反思,其中就包括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和华兹华斯一样,罗斯金看待铁路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赞赏到反感的变化。

在1833年的一次威尼斯旅行中,罗斯金惊讶地发现铁路已经到达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并将此视为对城市的破坏。他为铁路对特纳绘画中康斯坦斯和巴塞尔之间景象的消失而痛惜。1875—1876年罗斯金还参与了罗伯特·萨默维尔组织的反对铁路从温德米尔延伸到安布尔赛德和赖德尔的抗议活动。罗斯金专门为此次抗议活动发声,他认为铁路的修建确实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由于机械化城镇的扩张和发展,周边居民的道德品质也会下降。最后,罗斯金还指出人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教化改善民众的思想,让他们深知自然之美是人类最幸福、最重要的课程”。

3、混乱的车站——道德危机

铁路修建之初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活力,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犯罪的增加。从在火车站里奔波的城市扒手,到偏远地区强大的乡村绅士,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铁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代的小说记录了很多与车站相关的混乱场景。

在柯林斯的《无名氏》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火车站的无序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铁路客流量过大的担忧以及对管理混乱的无奈。除此以外,乔治·爱略特也在作品中流露出对铁路的复杂感情。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用“瘟疫”这一比喻来形容米德尔马契小镇居民对铁路的强烈反感。小镇居民中,反对者分为两类,他们对铁路有着不同的态度:女性对铁路的修建坚决抵制,因为火车旅行带来人身危险和道德问题;资产阶级却出于自私的目的,想着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金钱补偿。

铁路投机成为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铁路的建设速度和潜在的利润引发了“铁路狂热”,铁路投资的巨额利润也吸引了很多投机者和诈骗分子。对于铁路投机和欺诈问题,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历史学家卡莱尔都曾做过激烈抨击。1854年,斯宾塞发表了一篇题为《铁路道德与铁路政策》的文章,文中揭示了公众对铁路金融活动的认识,他呼吁制定相关法律,遏制铁路投资混乱和腐败问题。

斯宾塞还透过民众对金钱的狂热看到了自己所处时代更深层的问题,即财富被赋予了道德价值。他曾写道:“这些人将财富和体面关联起来,并且习惯性地把‘体面’当成‘美德’的同义词。”

托马斯·卡莱尔在《哈德森雕像》中,对以乔治·哈德森为代表的铁路投机者进行过激烈抨击,批评大众对他的盲目崇拜,认为公众对金钱无知盲目的崇拜已经达到狂热状态,他将这种崇拜痛斥为“玛门崇拜”(即财富崇拜)。卡莱尔的激扬文字让人们的投机热情逐渐冷却下来,也引发了人们对财富与道德问题的深入反思。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巅峰时期,工业革命开启的机械时代为英国带来了政治与经济生活的繁荣,而铁路就是现代变革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它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加方便舒适。然而同时,铁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对物质财富的过分痴迷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对道德生活和审美品位带来不可修复的损害。当时的知识分子针砭时弊地对铁路表达出忧思与焦虑,尝试着在现代性变革中,找寻一条平衡和谐的发展之路。(作者:高晓玲,系郑州大学英美文学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3日13版)

(责任编辑:蔚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