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推出了众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社会影响巨大的重要艺术品类。总结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成就和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电视剧艺术持续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人民美好生活描摹生动华彩篇章
新时代的电视剧生产扎根中国大地,呼应人民精神需求,在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突出成就。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仰望星空、顶天立地,积极主动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宏蓝图大业的高度,努力汇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如《山海情》跨越东部与西部,在多维空间中打开全局性视野,充分展现出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进程中奋进、昂扬的时代激情。《在一起》直面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场景、故事和形象全景呈现,弘扬了倍受感动而又令人鼓舞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作品一扫以往某些电视剧中过度穿越、虚幻空洞的表现,给人以空前的激励和震撼,满满的正能量聚集成新时代强大的精神力量。
盘点这些年的电视剧创作,那些脍炙人口的常常是描摹人们身边故事,尤其是表达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优秀之作。《大江大河》将视点延伸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从走向富裕到走向强盛的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不平凡历程,视野宏阔,气魄宏大。《小欢喜》《小别离》《都挺好》等作品,或者关注人们含辛茹苦的育儿成长故事,或者关注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不管有多少艰难坎坷,他们最终克服困难,达成和解,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境界,其中难忘的生活相册与景观为我们留下温馨深情的记忆。
不懈地探索创新、追求卓越是新时代电视剧艺术发展的主调。我们看到《扫黑风暴》在纪实性的创作中融入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的若干类型化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可视性。《装台》等作品在艺术片为主的类型基础上,融入了喜剧片等表达方式,让剧作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多种类型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手段的相互杂糅,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开拓创新打开了多种可能,也给电视剧发展探索出全新的艺术空间。
坚持高政治站位、深社会关注、精艺术探索
从近年来优秀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几条基本经验。首先,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新时代宣传文化领域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政治站位的高度。以《山海情》《大江大河》《在一起》为代表的作品,无一不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去切入和展开的。创作者以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判断力去发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往往以小见大,发掘出细节背后能够提振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民奋斗精神的亮点,而不是一般性地铺叙碎片化的生活内容。只有不断地提高政治站位,才能获得电视剧创作丰沛而具引领性的精神能量。
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优势在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近性,但其劣势也在于过度接近日常生活可能带来的深度缺失。如何能够从人们都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更加深刻的话题,这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令人欣喜的是那些优秀的创作者不辱使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引爆深度社会话题的力作。不论是《小别离》中的“去”与“留”,还是《都挺好》中对原生家庭复杂家庭伦理关系的“破”与“解”,都为我们思考与解决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难解之题,给予了更加深入的启迪。只有不断地挖掘具有深度的社会话题,才能带来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关注。
近年来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艺术探索上的精益求精和“十年磨一剑”的追求令我们敬佩不已。家庭伦理剧的悲欢离合,谍战剧的悬念与戏剧性,青春偶像剧的鲜亮时尚,以及各种题材类型的创意表达相互融合、相互杂糅,不断拓展着电视剧艺术新空间。只有保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地奉献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作。
以更强的文化自信引领创作
梳理新时代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成就与经验,从中可以获得以下重要启示。第一,要以更强的文化自信引领电视剧创作。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从来都不应仅仅满足停留在真实生活描摹的层面,更应当在如何使作品具有充足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力量上做文章。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不仅创造着令人叹服的现实成就,也凝聚出奋进、进取、昂扬的价值与思想。这些价值与思想理应成为我们充满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以此引领电视剧创作,必然会给人民带来更加充足丰裕的精神营养。
第二,要以更深的生活体验呈现壮丽时代景观。伟大的时代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电视剧创作最丰厚的来源与土壤,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可能获得体现时代生活真谛并令人震撼的场景故事。只有躬下身来,用心、用情、用力,更加深入地体验来自生活最鲜活的感受,才能不断获得最具真实感也最具感染力的时代景观,从而赢得广大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第三,要以更精的艺术表达创造经典艺术高峰。新时代恰逢新的技术和艺术表达方式更加多元丰富的时机,电视剧创作理应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创新探索并精打细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手段。这样才能减少平庸之作,才有可能在深厚的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经典,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作者:胡智锋,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9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