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2020-07-17 08:46:17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无论是去图书馆享受阅读乐趣,还是到博物馆“打卡”看展,抑或是去剧场看一场文艺演出,如今,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老百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用翔实的数据多角度地展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现状。人民网文娱部推出“聚焦公共文化服务”系列特稿,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和家人、朋友一起走进博物馆,观看特色十足的展览,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9%。

为什么博物馆一年能吸引“10亿+”人次前来参观?它在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博物馆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的,是点燃观众的情感,激起共鸣,培育同理心。”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说。

免费开放 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2019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展的门槛已降至“0元”。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国家博物馆展品书籍。人民网 孟丽媛摄

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郑奕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大家逐步养成参观、使用博物馆的习惯,喜欢并热爱博物馆。如果有可能,日后再以各种方式‘反哺’博物馆。”郑奕说。

博物馆免费开放,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并在与观众日常观展的磨合中改进服务,不少博物馆在常设展之外还努力探索引进特设展,为观众带来数量众多、文化多元的展览,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国家博物馆特设展“玛雅:美的语言”。人民网 孟丽媛摄

潘小培是博物馆的忠实“粉丝”。作为与博物馆共同成长的一代,潘小培认为博物馆为她提供了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是不一样的,通过看那些在艺术上很有造诣或在某一领域更胜一筹的大师展览,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展览一般都有主题,观看不同主题的展览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开拓眼界、了解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千馆千面” 专业策展各具特色

今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并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获奖项目展陈门类多样,既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展览,也有关注传媒行业发展历程的展览,还有主打“画屏”这种中国传统美术艺术的展览。

近年来,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越来越多,专业的策划和多样的展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苏禾便是其中之一。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湖北省博物馆展品瓷器。人民网 孟丽媛摄

苏禾喜欢各种主题展览,尤其偏爱与唐代相关的展览。这几年来,博物馆几乎成了她去各地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在她看来,这是她“快速了解当地人文历史的方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也参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抗击疫情纪实展,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公共事件转变成了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博物馆历来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郑奕看来,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努力提升可达性和可及性,让每个进入博物馆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博物馆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的,是点燃观众的情感,激起共鸣,培育同理心。”郑奕说。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观众在毕加索《带鸟的步兵》前驻足观看。人民网 孟丽媛摄

技术赋能 足不出户“云端”看展

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网络看展逐渐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云端”成为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

4月5日,闭馆70多天的故宫博物院迎来2020年首次直播。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网友涌入直播平台,观看春日故宫盛景。据统计,仅人民网PC端,人民网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视频和人民网文娱快手的观看和播放量便突破了1100万人次。

“千馆千面”  博物馆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2020故宫首次直播活动海报。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如今,全景制作、虚拟现实、5G直播等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为无法到达现场的群众提供了观展的便利。在郑奕看来,博物馆在数字化方面的努力,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博物馆有机会为每个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务”。

近年来,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信件或邮购方式购买博物馆文创及周边商品的观众和游客大幅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馆网络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另一方面也倒逼博物馆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夯实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建设,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完善、提升服务的重点之一。”郑奕说。

免费开放,让更多人得以进入博物馆参观,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独具特色的专业策展,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技术赋能,让积淀历史的文物“活”起来,“云展览”让观展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掣肘……

“希望博物馆能通过物联网、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运用,把科技和人文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潘小培憧憬着,希望博物馆未来能够提供更加便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应受访者要求,潘小培、苏禾系化名)

新闻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