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画已不再是宫廷帝王专享

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画已不再是宫廷帝王专享
2020-07-20 17:20:53 来源:光明网

不仅有朱元璋异形像、正形像,还有衣带飘飘的卧龙先生诸葛亮立像、手把素花细嗅清香的女词人李清照画像。如果这几天有人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可能会“遇见”这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

这场主题为“妙合神形”的明清肖像画展,共展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0余件(套)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介绍,明清时期在社会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也成为肖像画的主角;除了宫廷画师专绘帝后、功臣、历代明贤肖像画外,应民间日渐增长的肖像画制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间肖像画家应运而生。

帝王皇族肖像多以正面形象写实为主

刚刚步入展厅,一幅《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映入视野。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肖像存世量丰富,其相貌的反差也非常大。在清人胡敬的《南薰殿图像考》中,记载的朱元璋画像就有十二帧之多。

眼前这幅画是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在图右下侧有朱文方印“俞明恭摹”,是朱元璋正形像中较为标准的画像,是其壮年形象。

另一侧还悬挂着一幅《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虽然此图无款,但从画风看,应该是明代作品。在朱元璋画像中,此类异形像并不少见,共同点是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

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形象威严、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

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也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帝王和皇族肖像,有整身也有半身,有站姿也有坐姿,其社会功能性远远超越艺术性。

在明清肖像画中,“形似”艺术理念被发挥到极致。在实用性的社会功能大行其道的明清肖像画中,他们侧重的是“以形写形”。这种写实、重形的创作理念是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职业画家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

涌现大批文人兼职“职业画家”

西汉时期便已出现了肖像画的雏形,从六朝到唐宋形成了肖像画的成熟时期。到了明清两代,肖像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独立时期。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写实和写意兼具,宫廷与民间并行,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

明清时期在社会思潮多元的背景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也成为肖像画的主角。除宫廷画师专绘帝后、功臣、历代明贤肖像画外,应民间日渐增长的肖像画制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间肖像画家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职业画家。

在展览“雅集·行乐”单元里,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他们均为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

就作者而言,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都画过此类肖像画,也有一些属无名氏所绘。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均有相关作品行世。

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肖像画多为手卷,且名家题咏殆遍,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名臣名士肖像画占据重要分量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也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

现场展出的《五同会图》就能说明这一点。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发生在明弘治十六年的一场在京同乡聚会,所绘五人皆是来自吴门(今苏州)的在朝高官,其余还绘有仆人、侍从五人煮茶烹茗、携琴奏,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园中有

亭台、坐榻、石案清供,陈设器物讲究,间太湖石、松竹、鹤、鹿点缀其间。此五人为同乡,又同朝为官、志趣相投,如卷后吴宽《五同会序》中所言:五同会乃同时、同乡、同朝、同志、同道也,又人数为五人,所以称为“五同会”。

尤其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明清时期写前朝的名臣、名士,大多依据相关蓝本,陈陈相因,但却在技法与审美方面迥别于前朝,体现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闺秀,也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

环顾观赏一圈,观众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趋向的嬗变,更能看到服饰、礼制、官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透过这场展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的递变,从而对明清时期以人物肖像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洞悉与解读。

【链接】

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到明末清初,涌现出晚明“波臣派”代表画家曾鲸、康熙时期宫廷画师禹之鼎和顾见龙。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以费丹旭、改琦为代表的肖像画名家。他们和民间肖像画家一道,共同促进了明清肖像画的繁盛。肖像画若按类型,可分为宫廷肖像画、历史人物、文人肖像画和民间肖像画等几类。宫廷肖像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后妃御容,用以供奉、祭祀、瞻仰;记录并展现帝王形象及生活情态;历史人物肖像画包括历代圣君贤臣像、纪功颂德的功臣像;文人肖像画表现文人个性与精神,或由他人来绘,或由像主自绘,以表现文人情趣的行乐图和雅集图为主;民间肖像画多以表现先辈音容笑貌的容像为主,具有祭祀、纪念的功能。记者 李政葳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