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啥选在秋色平分时?

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啥选在秋色平分时?
2020-09-22 17:07: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天,我们迎来秋分。何谓“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处于整个秋季的正中间,又是昼夜等长的一天。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平分了昼夜、寒暑与秋天,自然也平分了这无边秋色。

平分秋色,指双方不分高下、旗鼓相当。那么问题来了,一年中秋分与春分相对应,怎么人们只说“平分秋色”,却不说“平分春色”呢?

秋分时节,桂子飘香远

其实,诗词中也有“平分春色”的说法。如宋代词人赵长卿说“是平分春色,梦草池塘,暖风帘幕”,明代诗人王缜说“占断名园成独步,平分春色正当时”。清代词人顾贞观在描写春分的诗词中,也有“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之句。

只不过,“平分秋色”更为著名,流传更广。战国时,楚国宋玉在《楚辞·九辩》中说“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平分四季便与秋有了联系。后来,唐代诗人韩愈说“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宋代诗人李朴说“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平分秋色的说法便一直沿用下来。

描写秋分的诗词中,还有两句格外有名,一句是北宋词人谢逸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另一句是清代词人顾太清的“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两句诗都提到了秋分时盛开的花——桂花。

秋分时节,风清露冷,桂花开得金灿灿、香喷喷。朱淑真夸道“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李清照赞曰“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秋分,古时的“祭月节”

“天光如水,月光如镜,一片清辉皎洁……”秋分之夜,月色澄明,格外动人,这一天的习俗也与月有关。

古人云:“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因春分与秋分为一年中阳气与阴气逐渐旺盛之时,于是古人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

《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作为古代祭祀仪典,祭日与祭月在历代都很受重视。如今,故宫东侧的日坛与西侧的月坛,就分别是明清两代祭祀日月的场所。在古代,民间也广有拜月之俗,我国许多地方遗留的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就是最好的见证。

虽说秋分是最初的“祭月节”,但并非每年的秋分都有圆月,因此,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渐渐被人们调整到了中秋佳节。

别光顾着竖蛋,快来吃秋菜、吃肥蟹、吃汤圆

秋分时昼夜均分,阴阳协调,人们认为这一天最为“平衡”,于是留下比赛“竖蛋”的习俗——将光滑的鸡蛋轻轻竖于桌上,能成功竖起者为胜。

平衡,对古人而言,意味着天地交泰,象征身体健康、生活和谐。在我国岭南地区,秋分时吃“秋菜”的习俗就与祈求健康有关。“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又名“秋碧蒿”。每逢秋分,人们将采来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做成“秋汤”,寓意家宅安宁、家人安康——“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除了“秋菜”,秋分时的美食还有许多——在南京,桂花盛开时烹制的盐水鸭色味最佳,被称为“桂花鸭”,是秋分最流行的一道菜品;“秋风起,蟹脚痒”,金秋时节,蟹肥菊黄,品尝黄多油满的肥蟹更是一大乐事。

民以食为天,而饮食又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人们于正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可你知道为何秋分时人们也要吃汤圆吗?原来,此时人们煮汤圆不仅自己吃,还要插在细竹签上,放在田间地头给麻雀吃,寓意“粘雀子嘴”——麻雀的嘴被汤圆粘住,还会再来破坏庄稼吗?

平分秋色:一半忧伤、一半喜悦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秋分时节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此时雷声渐渐消失,小虫藏入洞中蛰伏,河湖中的水也在变少,有的地方已经干涸。这一切都在诉说,岁月的脚步已走过初秋、走向深秋,继续向着严冬走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日天气转凉,阳气消减,人们看到万木萧条、落叶飘零,难免触景伤情,感叹物换星移、韶光易逝,产生伤秋、悲秋之情,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愁”为心上“秋”。

于是,诗词里的秋天,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哀愁,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独,亦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凉肃杀……

但同时,秋季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秋云飘逸,秋水如镜,枫叶似火,稻谷金黄……色彩斑斓的秋景,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于是,诗词里的秋天,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酣畅,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开阔,有“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爽朗,更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

而站在秋季中点的秋分,将这幅秋日的绚丽画卷分为两半:一半是忧愁与伤感,一半是喜悦与从容。其中蕴含的大美,等待着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会。

“秋牛图”里,有最美好的祝福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是充满诗意的时节,也是收获累累果实的时节。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当前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祖国大地到处是丰收景象。人们忙着抢收、抢晒秋粮,无论是在田野还是在庭院,到处一片金黄。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此时又是华北等地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在南方,人们则忙着播种水稻。

秋分,吹响了今年丰收的号角,也播种着来年丰收的希望。在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之际,用一句俗语形容农人的忙碌最为贴切——“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人们在忙碌之余,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秋分习俗,如“送秋牛图”。在古代,人们在秋分这天,会在红纸或黄纸上印出全年的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案,这便是“秋牛图”。

此图由能言善唱的人挨家挨户送至各家,送图之人会说一些鼓励秋耕和不违农时的吉祥话,言词虽脱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这“说秋”之人便被称为“秋官”。

在古代,牛是从事农耕活动的主要“劳动力”,“送秋牛图”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丰收节,一起庆丰收喽

秋分,我国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古人就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老的秋分,如今被我们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的设立,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是社会记忆的载体。顺应天时、朝耕暮耘、时和岁丰……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丰收节的设立,能唤起人们逐渐淡化的农耕记忆,汇聚起人们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依托,从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庆祝丰收,也须不忘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丰收绝不是浪费的理由。一粒粮从种到收,背后是农人付出的无数心血。敬天惜粮,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勤俭,才能昌盛兴旺。

在今年的丰收节,提倡节约粮食有着特殊的意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广大农民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惜粮食,确保颗粒归仓,不让每一滴辛勤的汗水白流。

秋,禾谷熟也。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们一起庆祝丰收、致敬勤劳,珍惜每一粒吸收天地日月精华、饱含农民辛勤汗水的粮食!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