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作者:区听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译审)
日前,面对第二波疫情在欧洲蔓延,德国、奥地利等国政府宣布,整个11月份,剧院、音乐厅等演艺场所不得举办演出活动,这给刚刚重启的欧洲文化产业又按下了暂停键。其实入秋以来,欧洲各地歌剧院、剧场和音乐厅小心翼翼地打开大门,新一轮演出季已拉开帷幕。作为欧洲文化市场的风向标,演出市场复苏并非易事,欧洲文化重启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艰巨挑战。
1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年初,第一波疫情袭来以后,欧洲文化演出界为了求生存、谋发展,采取各种方式,不少艺术家的舞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第二波疫情来临后,他们不得不重新面对新一轮防控措施带来的生存困境。
德国文化界表达了对“一刀切”政策的不满。著名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在网上发起了“声乐和器乐无声”活动,得到了柏林国家交响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汉堡国家爱乐乐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等团体的纷纷响应。11月2日晚上八点,音乐家们走上舞台,既不演奏也不演唱,静默20分钟,然后下台。他们想通过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警示人们没有音乐、没有文化的生活该是何等沉寂。
德国巴伐利亚州很多文化机构举办“红色警报”行动,每天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其建筑物外面被红灯照亮,活动持续到11月底,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疫情下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关注。参加者包括慕尼黑著名的文化机构,如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嘉施台音乐厅、园丁广场剧场、摄政王子剧场、首都剧场以及奥格斯堡国家剧院等。
在德国文化艺术界看来,疫情发生数月,政府对文化艺术界的诉求考虑不周,不了解音乐界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现状,缺少与文化界的沟通和交流,呼吁政治家与艺术家进行对话。
2防控和上座率之间的艰难选择
第二波疫情暴发之前,欧洲许多国家都为演出场所制定了卫生防疫整体要求,提出对上座率设限、必须保持社交距离、必须戴口罩等措施。各演出场所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具体的防控办法,以保证在防疫条件下的运营。
法国文化部规定,从8月中旬起,在遵守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举办5000人以上的音乐会、艺术节等活动,不需要特批。英国规定从8月15日起,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条件下可以开展室内演出活动。
德国联邦各州制定有不同要求,例如柏林市把音乐厅、剧场等演出场所的上座率控制在25%以内;北威州音乐厅相对灵活,观众席采取“棋盘式”,上座率可达50%,演出中观众可以摘口罩,可以有中场休息;整支乐队可以演出,不过要经过多次测试并在演出前进行隔离。
奥地利维也纳的剧场也有上座率限制。如约瑟夫城剧院,前后排座位间距加大,600个座位去掉了200多个,包厢里加装有机玻璃隔断。罗纳赫剧院与河畔剧院各有1000个座位,最多允许进入650名观众。剧场普遍采用了设立彩色引导系统、增加出入口、单向进出、购票实名制等措施,要求观众从入场到入座前必须佩戴口罩,坐下后可摘下,离座前要重新戴上。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则走得更远。一是规定疫情期间的演出中放弃叫好声这一歌剧院传统,二是把著名的立席改成坐席。同时要求实名制购票,最多4人一起坐,要间隔一米等。
欧洲文化界对政府防控政策表示理解,不过,演出市场要求放松对上座率的限制、提高上座率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文化机构和名人都纷纷发声。例如,英国音乐剧制作大师麦金托什表示,音乐剧演出上座率只有达到70%~80%以上才能持平,才有盈利的可能性。
这种呼吁的出发点不同,有人认为应保护本国文化艺术传统不被疫情侵蚀,有人认为艺术是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多人则是出于对文艺界数十万从业人员生计的现实考量。如果不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演出场所,就意味着无法提高经济收益、无法挽救濒于倒闭的演出市场、无法解决文艺界人员的失业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逐步丧失。欧洲演出市场面临着防控与上座率之间的艰难抉择。
3演出的回归与社会责任
疫情下提高剧场上座率,甚至达到满座是否可行,不仅是欧洲演出行业,也是政府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所关心的。
8月底,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的两个传染病研究机构提出建议——举办古典音乐会和歌剧演出时,可以坐满观众,前提是,全体观众以正确方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常洗手;剧场单线循环,通风良好等。方案认为,德国观看古典音乐演出的观众素质高、守规矩。这一建议引发了文化界热议。然而,这个方案没有被夏里特董事会所认可,他们认为应当把这些观点作为继续研究讨论的基础。
对此建议德国文化部长莫妮卡·格吕特丝表示支持,她认为剧场社交距离规定是演艺经济的绊脚石,今年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节通过减少节目和观众人数而得以举办,说明了只要做好防控工作,演出是可以正常进行的。柏林爱乐乐团以及爱乐音乐厅的总经理也都表示欢迎,他们认为音乐厅应当继续放松措施,让更多观众回归演出现场。
马德格堡剧院总经理认为,他们曾经感觉很悲观,因为很多观众不配合,不愿意戴口罩。剧院希望提高上座率,下阶段防控措施能再放松一些,目前只允许三分之一的观众,这导致剧院经营困难。图林根州哈雷剧院目前1200个座位只允许坐250名观众,总经理表示支持柏林研究所的建议,他们剧院通风设备良好、空间高,具备满座条件。
持反对态度者认为,演出场所不应为了追求上座率而冒疫情风险,相关机构要有社会责任感。柏林喜歌剧院院长巴里考斯基表示,10月前他们还是执行1.5米的社交距离规定,不急于回归正常运营。德意志歌剧院院长施瓦茨则表示,如果让剧场坐满人,还不知道观众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德国音乐理事会秘书长霍普纳认为,让演出场所坐满观众这个建议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变成现实很困难,建议多找几个部门和几家科研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萨克森-安哈特州德绍-罗斯劳剧院总经理也认为,德国疫情没有过去,人群聚集是不合适的。为了坐满观众,剧院还要配备专业通风设备,他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现在的做法是在台上减少演员数量、保持距离,观众席也是如此。剧院要对观众负责,让他们平安而来、平安而归。
4文化艺术品牌如何保护
在疫情影响下,演出取消直接导致艺术院团收入断崖式下跌或收入归零,即使是世界著名艺术院团也不能幸免。例如,伦敦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西蒙·拉托早些时候在给英国《卫报》的公开信中指出,他们乐团是演一场取得一场演出费的模式,今年和明年该乐团国际巡演全部取消了,损失很大,而且英国很多乐团都将受到冲击。
柏林爱乐乐团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演出,赤字将达1000万欧元,只能以小队伍的形式演出,带少量观众,而对卫生设备的投入又要加大,10月底前,2200座的音乐厅上座率不得高于25%。所幸的是,德国文化部长已许诺联邦政府会补贴乐团损失的三分之一,柏林市政府也给出了积极的扶持信号。
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一家文化私营企业。由于其成员同时又是国家歌剧院的固定员工,疫情期间工资可发80%。而乐团作为企业,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现已取消30多场演出,包括原定10月开始的亚洲巡演和欧洲几大艺术节演出,损失上百万欧元。乐团既是奥地利文化使者,作为企业也要赚钱。亚洲演出是近年来乐团主要收入来源,而今后只能想办法多在欧洲巡演。
自由乐团近年来活跃在德国演出,相比政府扶持的乐团,自由乐团主要靠演出收入。设在柏林的德国马勒室内乐团,九成收入靠演出费,海外市场约占四分之三,疫情以来乐团已损失300万欧元以上。演奏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经济保障只能取决于各自国家的国情了。
对于相关国家而言,如何保护这些文化名片,使之不至于元气大伤,也是摆在该国文化管理者面前的挑战之一。
5艺术人才流失的危机
欧洲国家的歌剧院作为当地主流文化机构,有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疫情期间,很多演出机构和艺术家个人都为生存而战。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以及联邦系统其他剧院,虽然没有正常运转,但是通过实行短时工作制,人员收入大部分得到保障。
斯卡拉歌剧院院长迈耶尔在接受德国巴伐利亚古典音乐电台采访时表示“心里有底”,他不用担心大部分艺术家的失业问题,不过剧院将从年底开始实行节约计划,他们已跟政府表示,只有符合政府规定的条件,剧院才会彻底重新开门。
俄罗斯对私人乐团、艺术自由职业者没有财政补贴的政策,即使疫情下也不例外。而著名的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大剧院每年获得国家财政扶持占60%以上,其他收入则依靠国际巡演和私人捐赠等方式。这些演出机构由于有政府财政保障,受疫情影响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不明显。
而文化产业发达的英国,面临着艺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第二波疫情之前,由英国音乐家协会和表演艺术工会发起,包括伦敦爱乐乐团、全英音乐奖、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等一流文化机构在内的120家创意机构联合签署了公开信,他们呼吁,政府对艺术自由职业者的支持应当延长到2021年春季,因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自由职业者占三分之一,而音乐和表演行业的又占大多数,虽然政府有文化救助计划,但是大家担心不能惠及艺术自由职业者。
另据8月底英国音乐家服务平台的问卷调查显示,64%的音乐家正在考虑离开音乐行业。3月份以来,40%的人申请了非音乐类工作,41%的人从未收到政府的任何经济援助。如果没有进一步资助,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演出市场恐怕面临艺术人才群体流失或者骤减的危险。
总体来看,今年早些时候,欧洲很多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文化行业尽快复工复产,提出了各种文化纾困计划。德国政府宣布了名为“重启文化”的计划并将投入总计10亿欧元,意大利政府将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拿出10亿欧元用于文化产业,英国政府出台了15.7亿英镑的艺术支持计划,法国、西班牙等国也公布了类似计划,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欧洲演出市场重启。然而,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欧洲演出市场的复兴充满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并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