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要被翻拍了。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宣布投资拍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电影版《水浒传》将由日本导演执导,编剧同样非中国人。
消息一出,在舆论场激其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联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其所体现出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的巨大误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至今仍在被讨论。虽然这版《水浒传》最终的样貌还无从想象,但海外影视机构对中国题材的改编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对《水浒传》的改编来自奈飞鲜明的产业逻辑,即不断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对于地方文化资源和IP的商业开发。对于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厂来说,不论是莎翁的戏剧,还是来自不同文化的迪士尼公主们,对于各国民间故事和经典文学的改编一直是重要的题材来源。好莱坞也因此将自己定义为“全球梦工厂”,致力于提供具有跨文化潜质的文化商品。
作为影视业的后起之秀,奈飞很快采纳了全球市场框架下的本土资源开发战略。2019年以来,其在英国、西班牙、印度等地都建立了制片基地,用相比美国国内更低的成本吸引当地优质创作者参与内容制作。而亚太市场尤其受到重视,日本的《全裸监督》、台湾地区的《罪梦者》以及韩国的《王国》等剧集在东亚地区和全球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播出表现。全球各地的制作者和故事资源为奈飞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显著的经济效益。2018年,其海外市场的营业利润首次实现由负转正,2019年海外市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更是达到14%。新宣布的《水浒传》电影项目,正是奈飞上述产业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过,影视作品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产品,它在跨文化沟通、共享价值凝聚、国家形象传播等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尊重文化差异和本土价值的同时,以符合当今观众接受习惯和影视艺术规律的方式对《水浒传》等经典文本进行改编,不论出自哪国导演和机构,在文化交流层面上都能够带来积极效应。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不仅是全球华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来源,也一直在东亚文化圈内广为流传。近代以来,《红楼梦》《水浒传》等不少作品还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全球人们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渠道。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全球各地的人们对于来自中国的信息更加关注。除了媒介机构的政治经济新闻之外,文艺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跨文化适应力,增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亲近感。反过来,这些年我们也改编了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原著,有些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例如,近期热播的真人电视剧《棋魂》就改编自日本同名动画。以影视改编为渠道的文化来往和文化交流,将会成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常态。而这些被跨文化改编的区域性的原作,也将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人类的共享文化资源。
改编还意味着创新和转化。实际上,绝对意义上的遵从原著是不存在的;相反,很多“原著”本身也来自对于更早“原著”的成功转化。例如,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来说,晋代出现了《三国志》等严肃史学著作,元代出现了以杂剧形态演绎的人物故事,明代的《三国演义》是夹杂了真实历史和戏剧演绎的章回体小说,而今天我们热议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军师联盟》和沉浸其中的同题材手机游戏,则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再一次改写。我们不应当采取“刻舟求剑”的态度去苛责经典改编,让改编陷入“像”还是“不像”的泥潭。
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除了对于IP影响力的市场变现之外,这些改编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艺术增量和文化增量,才更值得探讨和关注。曹禺的《雷雨》将莎翁悲剧移植到中国语境中,对封建家庭的反思让这部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东邪西毒》都对原著都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但引发了青年群体在情感和价值上的共鸣,成为了时代精神的折射。相反,打着原著改编噱头、却仅仅专注于“吸睛”“吸金”,甚至依靠贴标签和挑拨群体矛盾来博取关注度的现象,最终会被观众和市场抛弃。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