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舞狂歌五十年,
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
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
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
不损胸前一片天。
这首《题西洲话旧图》是唐寅晚年所写,西洲是他的朋友,时隔三十年重聚,就做了一幅《西洲话旧图轴》赠送友人,并且提了这首七律。这首诗可以看做唐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潇洒不羁的文字中,也透着落寞——名动天下,却一文不名。他是怎样落魄至此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个性。适值唐伯虎诞辰550周年,回顾唐寅的一生,可以说这是一个生错时代的人,放在今天,无疑是一个动静皆风云、叱咤舆论场的网红人物。
唐解元为何脱离了仕途?
传说唐寅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似乎上应星宿。实则不然,这是后人以讹传讹。唐寅生于公元1470年,也就是成化六年的二月初四,这年按照传统纪年是庚寅,他的父母可能图简单,就以“寅”给长子为名。同样的,成化十二年丙申,唐寅弟弟出生,被取名为“申”。
晚明风气渐开,商业发达。苏州地处江浙,商业气息更为浓厚,进而带动文化的兴盛。但同时,民间对科举的追求更甚以往,许多大商巨贾都费尽心力让子孙走仕途,历史的吊诡可见一斑。
唐寅的父母经营着一家酒馆,家境颇为优渥的唐家照样醉心科举。唐寅在这个环境中熏陶长大,一方面具备了声名在外的传播条件,一方面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光宗耀祖的责任。
天资聪颖加上肯用功,唐寅的书读得着实不错,很快就让他收获了赞誉。当时已经成名多年,年长唐寅十岁的祝允明亲自上门拜访,但唐寅让祝允明吃了闭门羹。一般将此解读为少年天才的傲慢,其实从后来唐寅主动呈递诗文给祝允明来看,他当初的举动可能是未成年人面对成人交往的羞怯或者不知所措。
此后十年间,唐寅读书、交游广泛,先后结交了沈周、张灵、文徵明、王鏊等人,在前辈们的奖掖下,逐步步入当地核心的文化圈层之中,并参与发起了“古文辞运动”,在文坛、画坛崭露头角。但厄运很快到来,在他二十四岁这年,先后遭遇了父亲唐广德、妻子徐氏、母亲丘氏的病故,刚出嫁不久的妹妹也在夫家自杀。饱尝人间悲苦的唐寅,“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经历了一番从浙江平湖到福建九鲤湖的游历之后,唐寅开始发奋应试,“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从这可以看出,后世的“唐伯虎”已经在此奠基成型了。父母丧、未守制,让无数士子皓首穷经的科举,他说拿一年时间来试,可以说狂态很显著了。
经过一年苦读,差点因为在苏州府学纵酒胡闹失去乡试资格的唐寅,在弘治十一年的南京乡试中一举夺魁,得中解元,自此,唐解元的名声不胫而走。意气风发的唐寅,转年与好友徐经到北京参与全国的会试——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出身豪富,他父亲徐元献早年乡试高中,但会试落第,郁郁而终,由此徐经身上也背负着祖辈的寄托。两人在京城鲜衣怒马,结交文坛显贵,本以为志在必得,结果因为徐经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仆偷题事发,唐寅被牵连入狱。虽然这次科场舞弊案是一场不讲武德的政治斗争,唐寅很快被洗清了嫌疑,但这个事件仍如晴天霹雳一般打击了他。辞去了被分配的浙江小吏回到家中,他也遭受了无尽的白眼和鄙视,“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人心的险恶,让他心灰意冷,开始了一生中历时最长、行程最远的远游。
自此,我们可以认为,醉心功名的唐寅已然死去,风流骄狂的唐伯虎渐渐觉醒,晚明时期的第一顶流暗暗蓄积着爆发力。
放在今天,唐伯虎会怎样?
饱览了名山大川之后的唐伯虎,回到苏州开始鬻文卖画的职业生涯,并开始绝意仕途之后的交游生活,与浙北苏南一带的同好们往来密切,也随时有佳作名篇出产,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唐伯虎自此成形。由文人下海经商,这在当时也算出格的举动。
三十八岁那年,他谋划了数载的桃花坞建成,过起了“杯中酒常满,桌上无虚席”的快活日子。他作于此时的《桃花庵歌》也能表露此时的心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有才、有财且放浪形骸,这在世俗生活高压下的大众看来完全就是“向往的生活”了。
如此潇洒了十多年之后,宁王朱宸濠派人送来重金想聘他做幕僚,唐伯虎内心对仕途最后一丝残存的期待重新升腾起来,远赴南昌成为宁王座上客。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宁王想谋反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了,收到了各种暗示明示的唐伯虎开始谋划退身之路。他的对策是装疯卖傻,让宁王以为他得了失心疯,“是非满目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如此持续了两三个月的状态,让宁王大为光火,“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最后不得不把他礼送出境。
眼高手低的宁王,蓄谋了十年的反叛,也就四十三天工夫就被文武兼备的王守仁给收拾妥当了。不过,因为正德皇帝及其身边的一群奸佞争功,王守仁并没有封侯拜相,直到嘉靖年间才被承认了战功。在这样一个沉闷的社会中,唐伯虎装疯脱身有了几分刘伶、阮籍等人乱世自保的魏晋风度。
两度深刻见识了权力的无常和世事的险恶以后的唐伯虎,此时更加的心灰意冷,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书画创作和交游之上,他也由一个众多前辈扶持的后生晚辈,成为了奖掖后进的吴中名宿。
如果我们把他的人生传奇总结一下,会发现非常多的看似矛盾的特质同时呈现在他的身上。比如唐伯虎出身商人,却一心求取功名,少年有才名,结交了很多长辈,行为乖张,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在礼教高压的明朝,他能潇洒走一回,至情至孝却不把礼教看在眼里……最最重要的是,不为世俗所困的唐伯虎具备狂傲的资本,诗书画都堪称卓绝,在当时就能独步天下。
放在今天,唐伯虎会怎样呢?无论如何,成为一位驰骋舆论场的顶级流量人物是不成问题的。他的这些特质作用在一起,随便拎出一条都可以成为热搜话题。如果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就有了移动互联网,那么唐伯虎可以做个人公号、打造爆款图书、领衔吴门文坛男团出道、与各地出各类文创产品的联名款、做各类文娱直播、开设培训班,甚至于参与文化综艺节目、出个人专区,也可以利用各种力量进行社会公益……一只手比画一下,就能把现在绝大部分同类产品、节目打趴下,可惜生不逢时,如此多面的唐伯虎,最终在民间只能移花接木借着“点秋香”的故事成就一个为爱癫狂的网红。
唐伯虎点了
唐寅没点的秋香
现代人对唐伯虎的认知,绝大部分是从1993年李力持导演,周星驰、巩俐、郑佩佩主演的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故事里,唐伯虎化身武林高手,为了躲避世俗生活的搅扰,装痴作癫,偶遇华太师府中的俏婢秋香对其三笑,痴迷秋香的唐伯虎不惜自降身价卖身华府,在化解了宁王及其手下的打击之后,成功抱得美人归。
作为无厘头电影的代表,《唐伯虎点秋香》一下子打开了古今同类型故事的天地,唐伯虎从一个文人变成了既讲文德又有武德的都市侠客,狡黠油滑、痞子气十足的形象也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并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播行业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将“唐伯虎”这一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创新的前提离不开继承。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在诸多新意之外,也有着对前人作品的发扬光大。前面说了,唐伯虎生不逢时,在明清时期的前工业社会传媒不发达,流行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印刷文本。在唐伯虎身后,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自然有专业人士和文玩商人去光大,真正让他跨越圈层的则是这则并无真实历史记载的“点秋香”风流韵事。据考证,从项元汴的《焦窗杂录》开始,就把流传已久的“点秋香”故事嫁接在了唐寅身上,秋香也逐渐坐实到了无锡华鸿山家中的奴婢。
经过百余年的编排,到了冯梦龙手中,“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成型,经过《古今谭概》和《情史类略》中的酝酿,最终经过其天才小说家和编辑家的切削,在《警世通言》中推出了拟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书中穿插了大量对苏州风物的描写,并且有不少唐寅的诗作穿插其中,还将祝允明、文徵明等人铺陈其中,有主有次的人物群像,更为主要的是,冯梦龙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将“人”置于核心位置,才子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木偶,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常人,秋香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追求的传统女子,而是敢于直面爱情的女杰。让观者无不惊叹大才子的风流不羁,可以说,没有冯梦龙,就没有风流的唐伯虎了,他也在间接地为周星驰的唐伯虎奠定了基础。如果冯、唐二人能同时穿越到今天,那肯定唐伯虎是网红顶流,冯梦龙则是幕后元勋。
至于再后来的明清戏曲、民国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虽然完成了“一笑”到“三笑”的转变,但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还都在冯梦龙划定的故事范围内打转转,在李力持、周星驰打开新窗户之后,到今天的同类文艺作品中,仍然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在他故去的这五个半世纪中,唐寅要么以诗书画,要么以风流唐伯虎等标签影响着后人。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巨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支配着他的人生道路,我相信这样不世出的天才仍然在热闹、风流之外而郁郁寡欢,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地方,是很难被世人所知的。(何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