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学 > 正文

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

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
2019-03-21 10:35:15 来源:人民网

山西是中国典型的乡村传统根基深厚的内陆省份,山西的脱贫工作在中国有着代表性。鲁顺民等人在《掷地有声》中对山西的精准脱贫工作,从政策的实施,干部、乡民的精神状态,到生产形态的变化,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其中的作用,对山西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了颇具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与揭示,讲了一个生动的让大家关心的正在中国发生的好故事。

这个故事是如何“讲述”的呢?一是通过贴近乡民实际生存的真实细节进行展示,二是用数据来支持。

在这部长达400多页的作品中,每阅读两三页,总是会看到一两个生动的能够体现乡民实际生存状况的细节,总是会看到一两串体现乡民实际生存形态的数字。

这样的一种讲述故事的模式,其实是山西文学创作的传统。在赵树理《孟祥英翻身》中对劳模孟祥英事迹的描写中,在《三里湾》对马多寿入社时的精打细算中,在《实干家潘永福》对生产的具体领导中,在马烽、孙谦写于1950年代后期的《写给关心晋西北的人们》,在束为的《崞县新八景》中,甚至早在1920年山西早期共产党员高君宇写的《山西劳动状况》中,甚至在以写新的英雄人物著称的马烽的代表作《我的第一个上级》对老田了解水势的具体描写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写法。在今天张平的《重新生活》中对腐败官员抄家现场的描写,对乡村学校学习情境的描写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写作模式。

如此讲述故事的意义首先在于直接还原事物本身,直抵事物本质。其次,这种细节真实的力量,数据真实的力量,在体现现实真实方面的作用,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在中国的当下,用现实的细节的真实破除主观意象的虚饰,更具“在场性”。

读赵树理、马烽等山西作家的小说,有时也简直分不清他们写的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亦或是流行于民间的生活故事。这种写作传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使中国人的生活得到真实的体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