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学 > 正文

国家话剧院新戏《豆汁儿》诠释当代北京胡同文化

国家话剧院新戏《豆汁儿》诠释当代北京胡同文化
2019-05-13 10:52:42 来源:光明网

5月1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原创话剧《豆汁儿》在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成功上演。同时,该剧作为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剧目,将持续演出至19日。

图片1

《豆汁儿》编剧钟海清、潘汛洪、谢可,导演谢可,舞美设计陈斯,灯光设计刘一昂,演员于泓、吴嵩、杨晨、王一平、张凯歌、黄兆函、刘子郁倾情出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故事——老李经营祖传豆汁店已有40多年了,但大龄未婚的女儿一心想改变豆汁的经营方式,搞榴莲豆汁儿和马卡龙豆汁等新品;留学归来的儿子借钱研发智能机器人,结果被追债;同难共苦的老伙计陈叔因不想成为豆汁店的负担不辞而别。在一地鸡毛的烦恼中,老李竟检查出自己患了脑瘤……本剧在悲喜交织的生活场景中,诠释着当代北京的胡同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而深远的文化内涵。说明人与人之间,从争吵到包容,从固执到理解,其实最终都是为了留住清清白白的魂,坚守着匠人的初心和善良的一面。

《豆汁儿》自2017年10月开始创作打磨,在蓬蒿剧场首演,被观众称为“一部很有烟火气的戏剧”,随后参加国家话剧院青年戏剧创意空间——戏剧扶持项目。如今三度创排,编剧钟海清认为,豆汁是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当“新北京人”遇上“老北京”的豆汁,我们用这人间烟火熬出了《豆汁儿》不同的滋味。

图片2

《豆汁儿》将当代北京胡同文化浓缩在了舞台上,除了儿化音、逗贫嘴等老北京语言上的美学,还有北京胡同中的建筑美学,京味乐器与服饰上的创新,更多的是老北京人的情感美学。“《豆汁儿》中所描绘的老李一家就像一颗颗绿豆,他们各自发酵,互相成就,沉淀出了许多故事。”在导演谢可看来,“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通过豆汁展现北京的味道和情怀,让更多的青年观众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观众步入剧场时,就能感受到这家胡同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老豆汁店,舞美设计陈斯运用带有老北京特色的鱼骨瓦、大槐树、门墩等元素,给观众一种既真实又写意的视觉感受。灯光设计刘一昂亦配合剧情的推动将灯光变换与剧情发展相结合,令观众置身于演出空间,仿佛像剧中的“小编剧”一角般,从一个漂泊无依的城市客人,逐渐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人生的起落沉浮,酸甜苦辣。

图片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随着“大取豆汁店”的全新开张,老李家的故事走到了尾声,多媒体中出现的这行字感染了诸多观众。演员吴嵩、杨晨、王一平、黄兆函作为地道北京青年,演起这部戏更是深有感触,“我们有责任将乡愁转换成正能量,向更多观众展现当代北京的样貌,展现年轻人所追求的情感”。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杨晨认为,这部戏表达了北京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悲喜交织的生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而深远的文化内涵。演员黄兆函说,“《豆汁儿》是我进入剧院以来的第二部戏,演起京味儿戏,能让角色更加立体,富有情感。”

剧中还原了的极具北京特色的当代家庭关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这部戏通过传统的北京小吃来讲人情,让整部作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人情味道。”固守传统技艺的老李、坚守爱情的手艺人老陈、情感细腻的“北京大妞”李虹、留学归来的“创一代”李墨、把豆汁儿店当做第二个家的“北漂小编剧”、来北京打拼的台湾青年桐桐、靠收租生活的“拆二代”刚子……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都是不同年代北京人的代表,城市的快速变迁让他们不得不在一切“新”与“旧”之间寻求平衡。

《豆汁儿》的故事以小见大,剧情丝丝入扣,诙谐中不乏感动,轻松却又极具人文关怀,剧中的“喝酱油撒酒疯—咸(闲)的”等俏皮话不时引来会心的笑声。不少观众在看完演出后纷纷给予好评。“在小编剧的身上能看到所有北漂人的影子,这部戏表达出了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看到老李一家人的情感,仿佛看到了我与父母的相处模式,非常感动。”也有观众当场表示要去喝豆汁,马上就有观众热心地推荐:“地安门有家豆汁店不错。”

用吃食说人情,以人情传温度。这部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话剧,将会持续“开门迎客”至5月19日,让人一品北京豆汁儿的酸辣甜咸。(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丽萍摄影王昊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