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祝雪侠评论集》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与作家网主办,《作家报》、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协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白庚胜,著名诗人、《人民日报》社原编审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鲁奖获得者王宗仁,诗歌评论家,《诗探索》主编吴思敬,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曾凡华,《十月》杂志主编、编审、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陈东捷,将军诗人、书法家杨廷欣等30余位当代著名诗人、编辑、评论家与会。本场活动由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画家、评论家兴安主持。会上重点围绕诗人祝雪侠新近出版的《祝雪侠评论集》展开,深入探讨其文艺评论的写作特色,肯定了祝雪侠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热情和文学事业上的无限前景。
祝雪侠以真诚洒脱的个性、亲切质朴的文风、雷厉风行的处事,成为当代诗歌领域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作为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总监,她组织策划过上百场文学活动,是一位熟悉并活跃于文学现场的诗人、社会活动家;作为一名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梦人。她从陕西咸阳武功县——一个诞生过李世民的地方,发挥着家乡人特有的勇武精神,迎着网络时代的热潮,曾经创办电脑培训学校多年,本可成就一番事业,后来却遵从内心的热爱,举家北迁,走上文学道路。祝雪侠一路上不畏风雨,笔耕不辍,已出版两部诗集、一本散文集,以及这本新问世的评论集,她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第七届青创会、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近一百万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白庚胜主席高屋建瓴地诠释了祝雪侠的文学评论特色,认为她抓住了文学的根本,文学的主体在于人。祝雪侠的文学评论是对较长时间以来文学批评中见文不见人的一个矫正,有助于文学批评的正本清源,“作家始终是祝雪侠笔下活生生的存在。他(她)们当中有文艺界领袖铁凝,有著名作家诗人莫言、库切、陈忠实、贾平凹,更有雷抒雁、王宗仁这样的老前辈,王国伟、李桂秋、刘伟见等中坚力量,汪群、芳闻、杜晓辉等基层文学工作者。以及雷人、王峰、史映红、王发宾这样的企业家、飞行员、老战士诗人。她之所以这样‘有评无类’,是由于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符合祝雪侠的文学主体性美学原则:品正、行端、德厚、义重;接地气、有性情、富才学、能担当、善审美,且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家国情怀、生命体验,长于将人间的真善美形之于文字、约之于体式、寄之于情感、诉之于形象。”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何建明对《祝雪侠评论集》的出版做出高度评价:“她以特有的真诚和热情,去解析一个个文学家的灵魂与人格,是需要能力的。祝雪侠在这个能力上,体现了自己足够的才华。”何建明在贺信中指出,祝雪侠是位勤奋而热情的作家,在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她的作品也非常优秀,期待更多更好作品奉献给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归纳出祝雪侠“雅俗共赏、出自性情”的批评路向,“祝雪侠的评论写作可以视作一种自发式的文学冲动,不需要用过多的理论框架进行自我束缚。她通过一种真诚、热爱的书写来呈现文学评论的质感,不带一点浮夸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祝雪侠的文学评论不是为了向外“炫耀”知识与思想,而是出于热爱文学、忠于自我感受的真诚表达。”他认为,祝雪侠的文学评论具备了大众鉴赏的意义,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正是文学评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品质,它能打破不同层次读者之间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之间的鸿沟,实现文本共赏。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在发言中说,祝雪侠的名字令她想起李白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她表示,一个优秀的诗人写了这么多的评论,而且写得非常有见地,确实很难得。作者既是诗人,又写评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她的视角自然别具特色。她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真诚和热情,既有她对朋友的真诚与热情,也有对诗歌的真诚与热情,还有对文学的真诚和热情,这些情感的力量非常打动人。
人民日报原编审、著名诗人石英为本书作序,发言中他再次总结提炼祝雪侠的文学评论“文字畅达、鲜活,显示出较强的表现力”,文章贯穿着健朗、清爽、年轻向上的基线,不沉闷、不刻板,评论容、理、情、文于一体,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个性的评语,其基础是对评论对象及其作品相对了解与比较用心的把脉。
《祝雪侠评论集》责编兴安回顾本书出版始末说,祝雪侠是他认识少有的、对文学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她的文字里有对文学的虔诚,她对作家和诗人这个职业的敬重,甚至带有膜拜性的情感因素。她不世俗、不老道、也不圆滑,她的文章随心、随性、言之由衷,她的文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学理化的评论,而是一种随笔式的评论,他被她文字的真诚和质朴所打动,这本书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能够顺利出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诗探索》主编、著名诗歌理论家吴思敬指出,祝雪侠评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遵循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路子,而非西方纯粹的文本细读,因此她的文章能把作家和作品结合起来,甚至用特写、小说的笔法来评论人物。将文字写得亲切动人很见功底,她对细节的捕捉非常好。希望祝雪侠今后继续写诗之外,能够在文学评论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真正成为一个出色的文学评论家。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建议,祝雪侠不妨把精力放在写这种散文式、访问式、特写式的评论,写作家、写身边熟悉的人,通过作家的经历阐述他的作品,夹叙夹议,发挥她独到的优势,说不定有更大成就。
作家网主编赵智认为,祝雪侠亲切质朴的叙述方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文风,她不是完全评作品,更多的笔墨在作者身上,她用漫画式的笔法,清晰地捕捉每一个作者的特点,这种接地气的写法他很喜欢。
杨廷欣将军对《祝雪侠评论集》谈了三点印象:其一,她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书中涉及众多的领导、名人、艺术家及基层作者,她始终以一种仰视的态度、欣赏的姿态,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二、她有一种深深的文学情结,作为一个曾经艰苦创业过的北漂族,经历了北京十多年的努力拼搏,走过的路有惊喜,也有感伤,但是她把文学创作当作毕生的使命;其三、她在享受诗意人生,始终是乐观、豁达的,喜悦和快乐始终留在她的脸上,这是文学的魅力,诗人的情怀。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认为,祝雪侠的评论以抒情见长,很有在场感,她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投射到被写的作家身上,多是赞美之辞,鲜有负面评价,对此他建议,今后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可以讲一些学理性,呈现美的形态和过程的复杂性。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诗人刘笑伟谈到评论集的几个特点:其一、祝雪侠从诗人的视角感知作家,直观地把自己的观察写入文章;其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她从人与人的交往写起,再过渡到对作品的理解;其三、她以广阔的视野,从作协主席写到最基层的文学爱好者,用人物的侧影勾勒了一个文坛。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评论家顾建平在肯定祝雪侠对文学事业的勤奋与热情之外,认为她的评论属于一种直观的印象式批评,如果想批评得更独到,还需增加学识,有所针砭,才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启发。
鲁迅文学奖得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侯健飞,引用铁凝主席给祝雪侠的赠言“热爱生命、喜悦人生”,他认为铁主席真正地概括了祝雪侠这个人——真诚、善良、浪漫、无暇、好学——我们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也能在她的文字当中体现出来,她几十年如一日,把热忱、精力投入到对中国文学的服务当中去。
会上,嘉宾们从不同角度赞扬了祝雪侠对文学的执着与热情,肯定了她在为人与为文上的一致,情真意切的文字离不开她本人的真性情。她的评论文字体现了文学“向人的回归”,其知人论世的写作风格,具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随笔式语调,她出于热爱文学、忠于自我感受的真诚表达,给人以无尽的亲切感与共鸣。
祝雪侠在答谢词中谈到,因一份对文学的热爱,北漂十三年:“写诗的日子,内心变得格外丰富,脑海里除了诗歌不能再装下别的。写评论的日子,是给我文学的那条小河注入能量”,“当初是看到朋友写评论,自己也来尝试一下,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循序渐进地写了这么多,这些文字有的是诗歌评论,有些是给画家书法家写的评传,有些是写名家的印象记。这些日积月累的文字,见证了我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对诗歌的理解,对撰写评论的尝试。”最后,她由衷感谢亲友们的支持与关爱,感谢儿子杨东澄的鼓励,感恩专家、教授们的指导与批评。(光明融媒体记者李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