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连接着过去与当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日,一档聚焦中国饮食的文化节目《中国味道》引发热议,该节目以“开启寻味之旅,守卫美好生活”为主题,从12位嘉宾记忆中的“一道菜”切入,探究藏在中国味道里的情感、历史和文化,用美食勾勒出中华文化图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表示,文化类节目只有呈现出文化背后人的情感,才能获得认可,赢得大众口碑。
当下,文化类节目渐渐从“清流”变成了“潮流”,一批创作者纷纷入局,努力创作出“爆款”节目。然而,张国飞对所谓的“爆款”始终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文艺创作者朴实真诚的创作态度是第一位的,不能对“爆款”趋之若鹜。在他眼中,“爆款”应当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自然而然,是创作者不懈努力与创新之后的水到渠成,而非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中国味道》于2012年首播,已经播出六季。从“草根厨艺比拼”“顶级名厨比拼”“寻找最牛吃货”到“寻找传家菜”“味道博物馆”“寻味记忆”,这档节目从中华美食的丰富内涵中挖掘出每一季的主题,深挖其中的文化意蕴,实现了创新发展。
当前,在资本的驱动下,文化类节目市场逐渐呈出疲态。一方面同质化节目扎堆出现,另一方面曾被称为“现象级”的节目在推出续作后纷纷遭遇滑铁卢。已经火了好一阵的文化类节目迎来拐点,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那么,文化类节目应当如何实现升级?张国飞认为,文化类节目应当以“人”为核心,“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抛开人的感情空谈文化没任何意义”。他指出,文化类节目的关键在于“化”,即以助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目标,“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但是不能拘泥于他们的套路,创作者只有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打造出好作品”。张国飞表示,《中国味道》找准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连接点。从呈现传统美食,到嘉宾讲述味道记忆,再到分享人生的经历感悟、勾勒时代的发展轨迹,这档节目将食物作为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纽带,让传统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姿态走进生活。
张国飞还指出,文化类节目还应当和现实相互呼应、与时代同频共振。“你不关注社会,社会就不会关注你。”他认为,“文化类节目既要关注社会现实,瞄准社会需要和社会思潮,还要体会时代主题,捕捉真实的大众心理。”《中国味道》的12期节目分别呈现了不同的人生故事——马伯庸从小离开故乡后乡愁的无处排遣、王二妮与母亲间情感隔阂的化解过程、赵蕊蕊面对运动生涯得失的勇敢无畏、韩乔生对于家庭关系的呵护与经营……这些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的不同侧面,观照的正是大众的内心世界。
“创作无止境,成功的节目模式都有来自生活的逻辑原型。”张国飞表示,文化类节目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众的火热生活将一直为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牛梦笛通讯员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