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学 > 正文

中国科幻薪火相传:培养下一代人的探索精神

中国科幻薪火相传:培养下一代人的探索精神
2020-06-03 16:11:57 来源:人民网

科幻要让广大群众爱看,要有闪光的点子、惊人的想象、精彩曲折的故事

叶永烈是一位科普科幻和纪实文学作家。在我看来,他的科幻成就至少有三:一是他在科学基础上建构起对未来的向往。这方面突出表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此书1961年写成,写的是21世纪的中国,讲述了一个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中国,有生产粮食的工厂、给学生上课的机器人,还有会飞行的汽车等等,这些如今有许多都实现了。二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和倡导想象力。叶永烈的作品至今仍保持很高销量,他的故事很好读,广受读者欢迎。他把科幻与推理结合,创作“金明戈亮探案系列”。他发扬科幻类型文学的特色——要让广大群众爱看,要有闪光的点子、惊人的想象、精彩曲折的故事,而不是玩语言文字游戏。叶永烈把科幻推向更大众的人群。三是对社会和历史的深深关切。他的《爱之病》《腐蚀》等写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最早一批公共卫生题材科幻作品。

叶永烈的作品,把未来与历史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他和同代的郑文光、童恩正等科幻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幻传统。他们都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在红旗下学习和成长,他们把对祖国强大的祝愿注入科幻小说。他们的科幻小说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创立科普型科幻,让科学成为幻想的主线。郑文光是天文学专家,叶永烈是化学专家,童恩正是人类学专家。叶永烈说:“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二是发展少儿科幻。科幻在中国,长期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要面向少年普及科学,培养下一代人的探索精神。叶永烈说:“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喜欢科学、热爱科学,让孩子们从小就富有幻想”。三是现实主义观照。尤其是到创作后期,他们都强调科幻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有人文精神。他们认为科幻是文学,是人学。

从这些可以看到科幻在中国发生发展的脉络。梁启超第一个把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翻译成中文,提倡“小说革命”“小说救国”。他的《新中国未来记》写1962年的中国,设想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所有国家都来开会的盛况。鲁迅也从日文翻译了凡尔纳作品。鲁迅到日本留学,看到日本人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感慨西方人的梦是海底两万里、人上月球,把西方科幻小说介绍到中国。应该说,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这代人,秉持了把科幻作为实现国富民强工具的传统。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机遇,真正把一种舶来品转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让它兴旺并扎下根来。

从梁启超、鲁迅到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再到今天的刘慈欣、王晋康、何夕、江波、陈楸帆等,中国科幻实现了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前辈作家倡导的科普型、少儿型和社会型科幻,今天正在全面发展。从去年底到今年,科幻界重新提出振兴科普型科幻;少儿科幻方面,则新设少儿科幻星云奖,并由南方科技大学首次推出科幻的初中高级教程,另有一批少儿科幻集中出版;科幻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量新作涌现,延续中国科幻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和关注未来的传统。

(责任编辑:耿倩)